为您找到与2016公共事业管理参考论文精选 管理论文范文相关的共600个结果:
公共卫生是关系一个地区或者整个国家乃至全球人民健康安全的公共事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卫生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以提升预防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湖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优势,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探索如何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应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公共卫生工作者。
关键词: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实验教学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当今高度发展的交通流、信息流和高度关注的背景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1]。作为公共卫生重要且关键起始环节的公共卫生教育,理所当然应有其新的发展需求。公共卫生教育唯有改革才能承载维护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目标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明确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公共卫生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核心能力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核心能力体系为基础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的基础[2]。传统的“实验室+教师”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以及公共卫生核心能力难以胜任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多途径、全方位开展“以扩展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为中心”的预防医学人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势在必行[3]。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提升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整合公共卫生学院所有的实验仪器、设备、人员和机构,负责所有预防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先后被评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依据“以学生为本,突出能力,彰显个性,提高素质”的建设理念,现已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师资队伍精干、仪器设备精良、教学环境友好、管理机制高效、教改成果显著、学科特色鲜明的开放实验教学平台[4-6]。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提升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
1.打破学科界限。加强知识融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公共核心能力。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强的学科。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培养“医学生+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在重视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环境与人群健康”为主线,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增加体现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实验内容),结合教师正在开展的科研课题,强化整合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技术与方法、卫生监督程序、重大疫情处置方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服务实施与评价、计划生育技术和卫生管理学、公共关系与人际交流等内容,新增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设计实验项目。例如,集贸市场蔬菜、水果、肉类食品营养与安全评价,学校卫生学评价,湘江水体污染与居民健康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等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通过使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四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和“三早”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根据当今公共卫生形势变化,整合预防医学相关课程的常用实验方法、实践技能以及数据和信息处理方法,打破传统“实验课程按理论课程分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网络与社区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和“三早”教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早进实验室、早进社区、早期参与科研创新”,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逐步实现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实验教学与公共卫生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交叉进行、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新格局。
3.拓展“一个平台、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将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探索公共卫生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理念—思维—知识—技能—素质”,形成了“一个平台、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拓展“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平台的功能。加强师生互动,促进交流,传道—授业—解惑。今后进一步通过培训教师的创业与创新理念和技能,转化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拓展“教与学”和“理论与实践”两个对接的内涵,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作为两个对接的结合点。拓展“早期接触社会,早期了解社会,早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内容,在三个早期活动中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选题灵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并养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并鼓励学生立志用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用于创新创业,从而走出一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色之路。
4.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将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之内延伸至课外。改革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将教师研究课题与学生的研究兴趣相结合,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将科研课题引入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之中,开展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常规教学。
5.与时俱进,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条列的教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时代性强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疾病谱的变化,不断补充修改教学内容。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的流行暴发,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的重要性。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与公共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纳入流行病学等实验课程的常规教学之中,同时增设消毒和灭菌、流行病学思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等内容,以期达到实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与时俱进,使学生不仅掌握疾病防治的专业知识,而且熟悉疾病防控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6.紧追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实验技术研究,保持实验内容与技术与时俱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时代性强,要求注重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现代技术手段或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方法。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相关案例讨论的同时,结合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如核酸电泳分析、PCR、核酸杂交以及核酸点突变分析技术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传染源和传染途径追踪与判定中的应用与重要意义。
7.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参与情况及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和科研活动情况与表现,这对于综合衡量学生真实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的形式在课后了解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总之,我们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为指导,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抓好实验教学,全面提升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夏茵茵,冯翔字,王应雄,邱景富.从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浅析公共卫生教育发展方向[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8(278):633-634.
[2]徐缓.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2):95-97.
[3]罗文海.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1):102-105.
[4]李乐,龙鼎新,何淑雅,唐双阳,廖力,谢红卫,李良,让蔚清.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13.
[5]曾怀才,贺性鹏,贺庆芝,黄炼,单晓云,宋凤梅.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44-145.
[6]肖方竹,黄波,李乐,唐艳,何淑雅.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3,(10):960-962.
摘要: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8]徐发莹,吴丽惠,吴森林,等.基于基层卫生服务新定位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8(1):4-6.
【摘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都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主体,两者有着共同的对象,即人民,但两者的出发点不尽相同,在工作角度与主题内容上有着较大的差比。长期以来,更多的业者以医者身份来从事公共卫生行业,使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界限变得模糊,本文浅析了两者的关系,从中发现一些重要的交叉点,以指导从业人员更好的完成各自的工作。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服务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是一种以低成本换取高服务的模式,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在发达国家,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政府的作用(比如政代写公共卫生管理论文策干预)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许多国家对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督促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1)在我国,由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部分行政决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更重视一些可以短期收益的项目,削弱了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和行政干预力度。
即便在一些城市,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因此,尽快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都应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概念,建立相匹配的体制,以解决广大人们群众长久的健康生活难题。
(2)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一下几个主要问题
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癌症、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杀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仍不完善,正确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保障;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差,农村卫生工作仍未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预防医学,是指以环境、人群、健康三个基点为模式,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理论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制定疾病的防制对策,并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4)预防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的对象包括了个体和群体;重点在于那些健康以及无任何症状的个体,以代写公共卫生管理论文预防为主;重视临床医学的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之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注重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临床与预防医学的整合是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将基础和临床医学相结合,提出新的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依据,能够有效的推进疾病早期防治,提高疾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效果,促进新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这种发展方向完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成为加强社区疾病防控等预防措施的有效途径。
(5)自“非典”事件过后,公共卫生安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内容进行了深思和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公共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则认为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的仍坚持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但我们要清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并非同一概念,尽管两者的目标是保证人民健康,工作对象均为群体,在工作内容上有难以分割的部分,但两者的本质、角度和主体工作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5)另外,公共卫生从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发展到以群体为中心的社区医学,具有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群为对象,以社区为基础,以政策为手段,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特点,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管理职能,严格说它已不属于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不管它的外延多么广阔,社会性多么强,其本质仍属于医学。
总结: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密不可分,两者工作目标一致,都是通过保障人民健康的环境来满足社会的利益。预防医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提供的是一种策略,而公共卫生管理则是在这个学科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更像是一种执行手段。总体上看,预防医学通过公共卫生来实现,公共卫生管理则是预防医学服务于科学与民众的桥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良好的企业物流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成本和价值优势,同时也是竞争性市场营销的有力工具。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企业物流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内容
现代企业将物流置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原料进购、原料产品的条件化存储、产品配送、原料产品的交通运输都能实现统一化、系统化。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实现原料产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化,保证各个管理活动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每一个活动中突出的影响因素,实现管理的高效化,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实现各类物资的最大价值化,物尽其用,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灵活应对,有效调剂、准确分配,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下,才能使利润收入提高。企业的物流运转层层分配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重要构成,俗话说的好“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来说更是如此,物流管理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在效率上有所提高,整体的运作时间就会减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资金经营问题。在存储中,物资的存储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能够对物资进行快速的处理,减少物资的存储占用时间,降低成品的投入。在物资运输的活动中,要秉承就近采购的理念,尽量减少物资的中间流转环节,提高单位产品的利益收入。
2企业物流管理具体面临的瓶颈
2.1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极大的催生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力,但因为资金、经验不足,在物流管理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在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重点之后又因为专业性的负责管理工作人员较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不是简单的工作分工,在少数物流管理优秀的大企业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专业管理的人员,人才众多,知识理论基础雄厚,开展工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节省了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悉时间,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水平高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职业惯性形成之后其职业敏感度会提高,有助于发展物流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提出创新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我国企业数量中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普遍的企业中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这也就限制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能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
2.2企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设备不成熟
物流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物流设备,物流设备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以下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第一点,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较少,还处于主要依靠人力的阶段,没有真正达到一个现代化企业应有的机械化水平。第二点,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多是没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信息资源浪费,计算机对信息的采集没有针对性,过于分散化、繁杂化。第三点,企业物流管理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没有得到最多大程度的开发,其灵活性较差,没有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空间,与集成化管理仍有很大差距。
2.3企业物流管理的体系不完整
物流管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中。在物流管理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成本控制、物资供给等。一个公司企业发展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物流只是众多经济收入中的一个方面,因而在很多企业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无法专门计算出物流的收入与支出,也就无法对物流的发展成本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要在物流这个领域内提高经济收入不能够从降低成本着手。企业在物流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生产到产品的最终配送形成局部空白,衔接不紧密,使物流运转的效率处于低水平层次。
3解决企业物流管理瓶颈的措施
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加强培训
要想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要从招聘着手,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提高工作素质要求,要具有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工作流程,最好能做到刚开始工作就能够熟练的程度,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可优先录取。第二个途径,就是在公司企业内部进行的工作培训,对于公司中原有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不熟悉,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可以实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在培训中获得知识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使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得到强化。
3.2对物流设备进行现代化处理
物流设备的近代化水平不高,要采取措施提高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准,可以投入资金,增加公司企业中物流设备的数量,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机械化水平。还要对信息分类汇总,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使信息集中化、简洁化。要进一步开发企业物流管理的软件,提高软件使用的灵活性,赋予软件更大的价值。
3.3完善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方面要逐渐趋于明朗化,制定专门的物流收入支出账册,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投入充分掌握,根据数据调整成本投入,减低成本支出,提高物流管理的经济收入。同时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物流活动之间协调工作,衔接密切,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物流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运作方式,它所具有的企业发展价值使得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就要紧跟市场发展的形势,企业物流管理也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进度和承受能力,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对物流管理的各个活动要及时更新,引进先进的运转工作方式,实现物流管理的效率化和高水平化,真正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一、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由美国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共同意识,它是企业软的实力,具有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提高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高职教育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开放办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以应对高职院校面临招生与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内在需求。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企业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等技能知识;引导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全面适应企业需求。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职业性文化素养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有效途径。要达到高等教育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注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行为准则的学习,让学生谙熟知识逻辑和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区别于岗位技术的素养要求的文化表现。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人格、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塑造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健全人格品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是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际,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性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职业性源于企业,也是企业的固有特性。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蕴含企业理念的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特色,形成强校之本,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
第三,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直接面对、解决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能领导班组、生产线或者企业员工科学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岗位与产品生产数量、质量的关联,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学会处理与客户、企业领导、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适应严格的规章制度,逐步养成敬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短期内迅速提高就业率,教育重点变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强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在四届物流管理专业“苏宁班”的基础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与苏宁合作育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如下特点:
第一,创新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坚持与苏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致力于创新“按需顶岗、机动教学、灵活管理”的双赢合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五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院与苏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开发了《企业文化》《苏宁员工规范》《苏宁物流体系知识与运作》等4门课程,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贴近生产实践。聘请苏宁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兼职导师,为学生讲授苏宁文化、讲解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方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到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苏宁物流商品入库、上架、转仓、拣货、分货等各环节运行的真实情景。
第二,引进“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苏宁人才文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宁一直秉承“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用人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引进苏宁人才文化,坚持把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培养作为重点,在班干部选拔、奖学金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把诚信、忠诚、敬业、进取、团结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引进“制度重于权力”的苏宁制度文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活动分属不同的体系,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氛围迥然不同。为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苏宁的企业文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苏宁共同设计,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让学生了解苏宁“制度重于权力”的制度文化,用学生守则、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约束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规范言行举止。
让制度成为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成为教学、生活、工作秩序正常的保障。苏宁的企业文化融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育人的全过程,学校成为苏宁企业文化扩散的平台,提高了苏宁在师生员工心中的影响力。苏宁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院找到了科学引导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的有效途径。学校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增强理念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探索企业文化融入的途径,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修正完善,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促进企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浏览量:10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且,整个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规模和难度都比较大,为了要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细节,确保质量过硬。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木工程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其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网络数据资源,将学术前沿、双语教学及创新引导集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建立配套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法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可以实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关键词: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创新人才“土木工程材料”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不仅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等建筑结构等专业课紧密相连,更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或深造密不可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检测手段、实验原理、验收中的规定,了解材料在储运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防护的原则,了解材料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学科交叉大、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1],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验证性试验的开设更让学生收获甚少。根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平时的教育和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高校各专业各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为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创造条件,突出培养各级在校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三部分,理论教学仅32学时,实验教学仅8学时,实践教学为课外完成部分,已有的教学内容安排颇为紧张,在此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学习内容,只会让课程更加冗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的支持下,笔者就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创新思路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一、土木工程材料理论教学的创新切入点
(一)数据库资源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网络信息化社会,可利用资源丰富,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却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将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谷歌或百度的学术数据库资源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创新思维,更可为其深造打下基础。例如,混凝土的耐久性章节,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评价混凝土的耐久性;实际工程中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可通过以下方式化解知识的乏味。第一,进入中国知网搜索首页,输入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时,搜索结果中《混凝土材料耐久性指标研究》和《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应用和发展趋势》正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等论文在课堂上不用打开详细浏览,只需使学生了解题目,并进行引导,例如基于《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提出内蒙古冬季冻害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问题,让学生作为课堂作业完成;或者基于《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已学的几种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或者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其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第二,为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可用互联网网页辅助学习。如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学生可根据被引量的高低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可根据相关搜索词扩展混凝土耐久性的相关知识点,并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如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渗透性等都是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内容。
(二)学术前沿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在不增加现有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将学术前沿与基础知识教学融会贯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课外知识面广,好奇心强,将课堂中提到的学术前沿与课外创造相连,更能培养其研究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功能性及绿色智能化土木工程材料章节,除传统的防水、保温隔热、吸声隔声及绿色建材外,可引入目前研究较热但未进入教材内的自修复混凝土、导电混凝土、融雪化冰混凝土等。混凝土作为使用量最大的承重结构材料,加入自修复粘结剂,可使其对损伤破坏产生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具备机敏特性,成为智能混凝土;加入导电纤维或填料,使其具备压敏或拉敏特性,可作为功能元件,用于结构健康监测或交通探测;对该种混凝土通电后,使其具备电热特性,用于融雪化冰,可解决因撒布除冰盐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的问题,还可解决机场跑道的安全问题。这些新颖的学术前沿知识不会增加教学课时,但却能将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如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其视野。当然,此部分知识点的讲授更不适合于灌溉式教学,除采用前述中提到的中国知网数据库资源或者百度学术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外,还可采用课间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如TED演讲视频———一种自我修复的沥青,及融雪化冰混凝土试验视频等。
(三)双语教学与理论创新的结合
为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双语教学已成为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但限于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课时,只能在课件中标示出专业词汇,此时,将专业词汇与百度或谷歌学术检索相结合成为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突破点。可将相关知识搜索结果中的一篇文章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让其进行翻译并思考。
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的创新切入点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在该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源泉。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并,加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同时[3-4],更应探索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法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立。
(一)探索实验设计方法
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是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使已经开设的验证性实验项目逐步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转变。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环节的规划已根据创新性思路进行调整,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水泥基本性能实验。在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水泥胶砂强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基本概念与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征集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有疑义的问题如搅拌速度、养护温湿度、水泥水化进程等,让学生在完成试验报告的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解答其中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增设特种水泥的实验。此部分为开放性实验,不占用实验学时。如油井水泥,对比分析并讨论实验效果的不同,进而引导有想法的学生探讨油井水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三,在砂石实验部分,增加标准砂细度模数的测定,并增加不同细度模数砂的设计试验。如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及单粒级设计,并将其用于配制同等级别的混凝土,对比性能指标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第四,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部分,除普通混凝土外,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尝试制备特种混凝土,如泡沫混凝土、智能混凝土等。第五,在混凝土强度实验部分,不同组的学生可制作不同尺寸的试件,或同尺寸不同配合比的试件,进行对比研究。第六,加设开放试验环节。鼓励学生实践新思路、新想法。并为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思路落实条件。为保证实验改革部分达到预期效果,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将此部分放入作业考核环节,以作业成绩计入最终综合测评成绩。
(二)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
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对现场新的工程情况的解决做出有突破性、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训练与锻炼,是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等赛事的举行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练武之地,与此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基于此,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可完成由理论引导到实践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并已经初见成效。在不影响土木工程材料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要点。数据库资源的利用,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检索方式,更可拓宽其知识范围;开放式地引入学术前沿,可在激发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为其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双语教学的引入可将大学生创新平台与世界同行发展接轨;在理论引导的同时,探索创新型实验设计方法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周淑春,吕恒林,吴元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魏太兵,陈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3]徐松芝,刘嘉诚,林晓兰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
[4]董素芬.工程造价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
摘要: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是最为常见的施工材料,其质量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时必须要做好混凝土材料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需要注意的内容,并且对于混凝土的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要点;质量管理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施工材料,其质量也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成败,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还需要做好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同时,混凝土施工也需要按照具体的施工要求来进行,施工方也要加强对混凝土施工的管理,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要点
当前土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和施工质量产生足够的重视,对混凝土施工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质量。
1.1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的要点
(1)在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之前,应该先做好对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要详细说明,强调梁柱、梁板与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的控制,以及振捣时间、间距等等事项。
(2)在浇筑施工之前,应该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设备的规格尺寸进行检查,使其偏差值符合国家验收评定的标准。还应该对模版接缝处是否密合完好以及其支撑是否稳定进行检查,还要对钢筋和模版进行预检,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开始浇筑。
1.2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要点
(1)材料准备
主要包含:第一、水泥:应该根据工程的强度要求以及不同型号的水泥性能来选择,保证其强度不低于设计的规范,对于有特殊承重要求的部位应该在选用之前进行测试,结合报告进行选择。第二、水:应该尽量采用可饮用的水进行混凝土的拌合,对于不可饮用的水,在拌合之前应该先进行化验和抗腐蚀检验。应该避免采用工业废水、酸性程度较高的水、生活污水来进行拌合。第三、骨料: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骨料的优劣对混凝土最终强度有直接的影响。在对粗骨料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对其质地、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级配、最大粒径等参数进行重点的检查。第四、外加剂:应该保证外加剂的生产厂家的资格,且要出具对于外加剂的性能检测报告。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试验以保证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施工中应该严格控制用量,并且延长拌合的时间,以保证拌合的均匀。
(2)混凝土拌合
在确定材料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取样,然后交由相应的实验室来进行配比的设计,避免采用经验配比的方法,避免少配、错配、漏配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事件发生。然后应该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的检测,然后才能进行大量的混凝土的拌合。在施工中应该经常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和调整。在向搅拌机具中投料时应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下,拌合中应该随时对拌料坍落度和离析现象进行监测。
(3)运输
在对混凝土精心运输的时候应该按照形势采取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为了保证最短的运输时间,使其在初凝之前就浇筑完毕,应该尽量减少其运输的周转次数。
(4)浇筑
在浇筑之前,应该对钢筋和模版进行检查,以保证其具备混凝土的浇筑条件,还应确定浇筑方法的合理性。应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3m,如果采用的是分层分块浇筑方法的话,应该结合钢筋的密集程度和结构的特点来决定每一层的高度。在分层高度的控制上,一般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如果振捣采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应该控制分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浇筑的过程应该尽量连续,如果必须出现间隔,则要尽量的缩短间隔的时间,以保证在前层的混凝土初凝前可以恢复施工。较注重应该经常观察和整改钢筋、模版等设备的变位现象。较大的梁体可以进行单独的浇筑,对连续浇筑无法实现的部位,应该在剪力较小的地方预留好施工缝。
(5)振捣
浇筑后应该及时的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的作用是使混凝土能充满模版的每个角落,使其获得最大的均匀和密实度。振捣分为机械和人工振捣两种,一般只有工程量小、或者采用的是塑性混凝土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振捣的方法。振捣过程应该快插慢拔,均匀的选择插点的位置,以防出现漏振的情况。在插入振捣棒的时候应该使其进入下层混凝土中,以免在两层混凝土中间出现缝隙。在一个插点应该持续振捣20-20S,以表面无下沉、无气泡,泛浆或者水平为宜。如果使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则应该保证其能够对已经振实部分的边缘进行覆盖。
2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
2.1混凝土的配合比例
混凝土的配合比例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第一要素,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应该满足施工的要求,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强度。在科学部门所配出来的配合比例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施工的现况,当施工现场的运输设备、气温等发生了变化之时,应该根据变化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例。
2.2混凝土的和易性
和易性,指的是混凝土在搅拌时的粘聚性、流动性、保水性等性能的综合。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就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或者振捣不实。只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才便于振实,不会发生离析的现象。
2.3振捣过程
混凝土在浇筑时有没有经过充分的振捣,是影响混凝土最终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浇筑时振捣不良引起混凝土内部出现蜂窝、孔洞等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施工单位要重视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应该由专业的人员,采取专业的操作来进行。
2.4施工人员
作为施工的操作者和指挥者,施工人员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为了问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还应该从技术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来约束有关的部门和人员,最终用人员的素质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3结束语
近年来混凝土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结构,混凝土以高强度及良好的工作性能、优良的耐久性等技术指标为设计目标。随着当今我们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混凝土在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兵.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问题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11(3).
[2]陆江.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探讨[J].神州,2012(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蓬勃发展,而存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的漏洞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就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以促进管理效果的实现,让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剖析,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化建设方案和措施,希望能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漏洞;体系;规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不仅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还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然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漏洞,严重阻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影响到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问题是当今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的建设,不断提出更加有效的规范化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演化的市场环境。
1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1.1什么是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所谓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是采用一系列管理、培训、措施和监督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施工工艺机械工具、人员、环境和材料等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常,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进度管理体系和投资控制体系3大体系,是企业实施工程项目时必不可少的一个体系。而且,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的时候容易受到材料的质量差异、天气环境的变化、施工工艺的改变以及施工设备的磨损等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工程质量的保障力度。
1.2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意义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完善力度,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完善,有利于营造更加良性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有利于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生产领域之间能够进行更加通畅的交流,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杜绝类似于低劣工程以及管理不到位事件的发生,就一定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2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
2.1缺乏健全的质量管理机制
缺少管理体制,建筑工作就无法顺利地开展,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依然缺乏健全的质量管理机制,尤其是责任安全管理制度,使得在项目决策管理的责任方面出现了责任不详的情况,造成了管理者的相关工作没有贯彻落实,这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在责任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即使出台了许多有关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依然无法对投资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多方面的总体责任进行全面的管控,进而造成了项目管理混乱、权责分离等现象的发生。
2.2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约束力不足
一些建筑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不足也会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出现漏洞,例如,有些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责任心,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缺乏执行和领悟工作任务的能力,而且缺乏对施工流程的正确认识,导致工程质量没有保障。当然,不按规范操作也会导致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有些工作人员不遵守管理规定,不按要求佩戴安全帽,施工的时候偷工减料,不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教育等,都会阻止建筑工程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3监管力度不够
在进行施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监管工作,这样,才能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而首先应该要注意的就是安全监管问题,通常,安全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话题,但是安全却牵系着整个施工过程,决定着工程的好坏。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监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的监理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此外,对于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检验手段等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也缺少监管力度,进而影响到工程管理质量。
3规范化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3.1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体制是企业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为了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企业应该制定严明的安全保障制度,将安全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实施科学化的工程管理,以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当然,企业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之后,要充分考虑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建立一支会检查、会教育、会落实、会执行的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对安全管理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防患于未然。
3.2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员工的质量责任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可以提高了管理人员间的竞争力,还可以满足社会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要知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保证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当然,除了这些,企业还应该定期开展学习活动,邀请一些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公司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施工成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大对培训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视。
3.3加大管理力度
加大管理力度,可以很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的安全系数。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一些法律法规,以达到监控建筑企业的施工安全的目的,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力度。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该找到有效的办法控制质量,在施工前对材料进行检验,不符合标准的材料要禁止使用,施工的时候,要随机地抽查,加强对组织、技术管理、操作、工艺等方面的监管,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疑点问题要多方探讨,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及时、巧妙的解决问题。
3.4引用现代化技术
加强工程技术,不仅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还要提高装备、检验、信息和检测技术,才能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要引进一些信息网络技术,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减少工程工序,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漏洞,但是,只要不断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从多方面对出现的漏洞进行研究和分析,及时采取规范化的措施进行改善,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项工作,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就一定能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加快建筑领域的发展步伐,开拓建筑行业的市场,推动建筑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覃伟革,覃永辉.浅析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对策[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0,(3):201.
[2]李昕鹏.项目管理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1,(6):291-293.
1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局限性及孤立性
所谓局限性,是指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只有一部分建筑企业在实行工程管理时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而这部分企业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只是在局部范围内应用该技术,而各类别数据的整合、关联及分析并未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所谓孤立性,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着孤立性,尽管建筑企业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时,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以及项目管理系统,但是这种流动性仅限于项目经理与施工现场之间,其他地方还未实现信息交换。
1.2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范围比较窄
从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个阶段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前期的管理工作中,比如施工组织设计过程就比较好的应用了该技术,但是在其他的阶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就比较少。另外,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单机版的应用软件中运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就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及共享,降低了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同时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开发的过程并不科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导致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变得缓慢。
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2.1加强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无论是国外的建筑工程管理,还是国内的建筑工程管理,从发展趋势上看,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都将是必然的选择。但是纵观目前国内的工程管理人员,在网络、通讯、计算机等应用技术方面,技术水平还比较低,阻碍了网络信息技术良好的应用、因此,建筑企业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可以定期聘请专业的网络信息技术人员来展开培训,而且培训之后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在管理岗位开展工作。
2.2在管理部门内部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中,项目的规模都比较大,而且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参与的人员非常多,甚至有些工程项目还会跨省市、跨国。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当需要传递信息时,采用的方式多为电话、传真等,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管理部门要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信息全部上传到信息平台上,当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查询或者使用相关的信息时,只需通过账号登陆信息平台就可以实现,这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3树立科学的技术应用理念
建筑企业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时,只顾构建信息系统及应用管理软件,反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系统与软件和企业的实际不相符,无法真正发挥系统及管理软件的作用。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就需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科学的应用理念,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充分的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在满足企业实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步的实现信息化。
3结论
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建筑企业繁荣的发展,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要求就相应的提高了,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极强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大大的减少了管理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还有效的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网络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经过相关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建筑工程管理更好的实现了信息化,促进了建筑企业的智能化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面临着施工技术不断提高的问题,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样也使得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意义
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各建筑企业的竞争也日益剧增。如何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下生存和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一个建筑行业不懈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其内部管理上入手,要不断的完善其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生产力,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1)创新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首先是体现在其管理技术上。最典型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建筑企业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如今的工程管理不仅仅再简单局限于一门科学,而是综合了众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建筑企业在创新管理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的管理。要聘用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经验,又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人担任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潜力,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2)创新建筑企业管理理念,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各项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使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并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在工程施工期间,建筑企业必须要树立精品观念,将精品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施工单位的管理,提高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意识,加强施工队伍的施工水平,并充分结合以往的优秀的施工案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综合各个方面来提高管理水平,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理念,通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最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创新建筑企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管理体制。
制度是建筑企业实施管理措施中的有效保障。有些企业在其管理体系上实行“制度一百年不变”的政策,其管理体制中很多条例是根据多年前的社会形态和市场经济条件而制定的,有些早已过时或者不符合如今的市场情况。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建筑企业并未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更新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陈旧过时的管理条例只会阻碍其管理和发展。因此,在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中,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工程管理的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办法以及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的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位。第二要改变以往重进度、轻质量、主要以工期衡量政绩的片面思想,减少行政干预,任何事关工程质量的行政决定均应多采纳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的专业意见,切忌以外行指挥内行。
(4)创新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原则,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可以引领企业走向更宽广的发展。如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任何一家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理论指导,也是引导着企业和企业各人员的思想价值观的行成与发展。海尔集团能从一个小小的电冰箱厂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大集团,其重要原因就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来发展和创新。虽然它与建筑企业隶属不同的行业,但是创新企业文化却同样适用。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包括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机制的创新,以此来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将一成不变地向前推进,国家对建筑工程的重视度和建设投资也越来越大,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施工单位及各方面相关单位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费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此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1.1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就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状况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这样就会阻碍这个建筑工程建设无法顺利开展,我国内部的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以节省人员开支为目的,大幅度降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部门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从而使其部门人员职能混乱,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上的不足,随着这一问题的长期发展,将会打消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法真正落实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成为一种摆设,无法发挥其自身的管理作用。
1.2重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行业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展,建筑工程企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建筑工程项目增加同时,对相关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配合,真正落实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使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得到保障。现在,仍有部分建筑工程企业将项目作为主要目标,并不重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从而造成管理工作混乱,建筑工程质量较低且建设资本增大,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追平水平,并阻碍了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筑工程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从而才能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又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3重视建筑工程的核算工作
在实施建筑工程建设时,核算工作的不重视也是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某些建设企业在施工建设工程以后,只注重执行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的按时完成,从而就忽略了工程预算这一点,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完成效率和建设效益,因此,建筑工程企业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核算工作
1.4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建筑工程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全方位的提升自身实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吸引投资者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某些建筑企业为了赶施工进度,对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不关心,使工程质量无法得以保障,这样不仅破坏建筑企业的名誉形象,甚至还影响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筑企业想要稳定发展,就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管理体制,也是建筑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要想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就要对相关的工程项目管理和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充分发挥管理体制的作用,人员齐全。随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管理制度及人员进行调整,从而更好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
2.2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建筑行业需求,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日益显现出不足,难以适应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针对实际的管理工作问题和工作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和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元素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状况进行必要的观念创新和完善。
2.3重视建筑工程的核算
建筑工程核算工作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的核算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核算管理体系;二是核算人员及核算工作要全程参与工程项目的管理全过程,将财务管理工作位置前移,紧密联系工程建设过程;三是对已竣工工程项目及时进行工程转资及预转资。建立完善合理的工程核算管理体系,针对企业实际和现实要求及时进行必要的创新发展,才能保障工程核算效果,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2.4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名誉,甚至关系到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不利于社会建设的长期发展,这在建筑行业管理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水量水平,真正做到不偷工减料,从而保证整体工程质量的过关,又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5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为保证企业的基本目标实现,企业各级董事会、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共同实行的一系列多方面的控制行为活动。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通过建立完善整套的内部控制机制,有效加强了企业内部的工程管理效果。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维护企业的财务安全,降低工程成本及管理成本等企业投入,有助于实现企业资产损失的最小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具有以下几种功能:a.防护功能,内部控制是根据计划目标的一种控制方式,内部控制将会对计划进行鉴定和分析,保证计划的可靠与准确性,这对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具有制约作用。b.调节功能,内部控制作为管理人员的一种责任,内部控制可以对执行的标准和平衡偏差进行制约,控制的工作内容方面包括:设计标准的控制、衡量的差异、业务的协调部门等方面,使这些方面在执行的结果能够达到标准,从而实现监督考核和制约的目标。c.反馈功能,内部控制通常采用的是闭环控制的手法,使得各种管理信息能够及时的反馈,管理者对管理中出现的差异情况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等能及时的知晓,使企业的各项计划等都能够得到贯彻的执行。
三、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无疑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建筑工程体系的改进与实施,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高质量的建筑水准以及高标准的服务水平,结合国内外企业,向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通过所学的技术与理念,从而更加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管理起到了决定作用,良好的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各环节顺利。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建筑工程管理意识薄弱。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只注重发展建设,没有充分理解项目管理所带来的优势,也没有意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工程业主一向认为工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只要技术上能够解决,就无需在管理上做支出,如果出现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通常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处理。所以,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企业对工程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
2.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缺乏专业管理团队意识的情况下,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只是空谈。目前我国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只是部分高校设立了有关工程管理的课程,但并没有投入到工程管理中。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单位都不具备工程管理工作的范围、程序及管理方法,并且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软件系统。
3.管理水平低下。目前由于我国市场原因,建筑工程多数属于综合性工程单位,由于组织复杂,涉及方面广,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多数的整体水平不高,也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的建筑标准。另外监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对监理的工作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彻底,监督力量不强。所以导致了我国的多数重点水电站工程项目被国外的项目管理公司所承包。
4.没有建立法律法规。其实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很早便得到国家的重视,2002年国家颁发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但规范的内容并没有做到国际标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并且没有大力推行。
5.不重视安全过程。工程的建设中,虽然企业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建立了安全施工的规范,但并没有落实到基层生产线上,而施工工人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面对工程中的违法操作,不能及时的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这些情况都将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6.浪费工程资源。工程建设中,由于管理不善,经常会出现一些工程脱节、重复施工等现象,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流失并耽误工程进度。一些工程在施工中,往往只注重工程进度而花费大量资金雇佣外包公司,使工程的质量没有统一的监督,工程的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义。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对于工程管理一定要进行改革创新。建筑工程行业中应用招投标的方法进行承包施工,但在招投标过程中,相互压价、拖欠尾款等问题层出不穷。建筑工程中的职能部门经常多方面管理,出现管理错位的现象。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完全取决于我国的制度不完善,更多的可能是人为的问题。所以,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寻求合适的市场环境与建筑工程行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2.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需要基于市场需求之上,市场经济条件允许,才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盈利。要想创新管理方法,首先要确立建设工程中管理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以有效保障的进度和工程的质量,使建筑企业的服务优化。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是最能展现我国经济实力的一面,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工程的建设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培养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不断探索,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建设了项目经理部门、指挥部门和其他一些管理安全、质检、合同等部门。但是,某些部门的建设无需存在,需要存在的部门并没有建立,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管理匹配不合理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全面改革。
2.1从组织结构上创新。虽然我国的建筑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但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已经远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对于工程管理的建设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前的工程管理中,签订合同之后,项目经理代表施工企业,对企业的人力、物理和财力进行合理支配,对各方面的合同、安全、成本、材料、施工进程等问题进行管理,这样可能会影响项目经理的管理力量减弱,无法顾全大局。此外,项目经理也不能承担法人责任,这样容易出现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合同、职权的不明确问题,这种紊乱的企业管理模式,必然不适应企业的发展。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建筑企业中管理层的构建需要成立专门的各个项目部门进行管理,法人做好法人的责任,项目经理主管统筹计划及监督管理,其他涉及到的管理问题需要单独建设。
2.2从管理理念上创新。从管理理念上来讲,企业管理中需要融入大量的新鲜血液,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在管理上加大资金投入,明确建筑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工作中。此外,创新的管理理念需要根据不同社会需求对管理理念不断改革完善,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管理经验而忽视我国市场情况,需要建立起一种能够体现管理内在的要求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7]。
2.3从管理技术上创新。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比较分散,人员、部门、企业设计众多,所以在施工程序上也十分复杂,属于分工较细的行业。要想将这些分工统一管理,则需要对工程建立起相应管理系统。在建筑项目中使用管理软件系统能够有效、全面的提高管理水平。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将一些建筑行业的管理经验进行共享。利用软件管理,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施工中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8]。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增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为了配合工程管理的开展,各个部门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并能够熟练掌握工程内部的新知识,总结经验,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的稳步发展。
一、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不协调
现阶段,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期阶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大都是按照传统的经验来进行的,并不能和新技术相互协调.并且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当中都没有专门负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而一般的管理人员又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技能,软件开发人员一味追求利润的同时也不具备建筑企业管理的时间认识,如此一来,开发出来的软件很难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也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革新并没有给建筑行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在很多时候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由于国外建筑管理模式好我国建筑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因此国外软件不一定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需要.尤其是国内外单位内部结构不同,因而计算机信息软件使用范围也存在不同,但是汉化的软件也只不过是把英语变成汉语,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此外,从国外引进而来的软件往往都很昂贵,并不适合我国国内的绝大多数建筑企业,会给其成本带来负担.
1.2全面人才的匮乏和人员观念的差异
事实上,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普遍都缺乏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高度技术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管理人员的思想依旧逃不出传统模式的桎梏,难以满足建筑行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也因而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阻碍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管理层也缺乏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他们不知道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多大程度上的便利,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付出高薪来聘请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作人员,认为这是极其没有必要,这使得建筑企业本身就愈来愈远离崭新的现代化技术.
1.3建筑工程企业管理机构人员变动频繁
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无论是环境条件还是连续性条件,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变化因素较多,并且这些变化因素往往又不在人为控制范围之内,这就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很难把握住施工的频率和节奏,因而就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起伏波动,调动频繁.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对自己所在企业的文化有统一的了解,并且绝大多数员工还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接受企业给予的技术和知识再培训,即便是企业投入资金使得管理人员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但是由于人员变动过于频繁,培训过的人员又去了别的企业,也不能够帮助原有企业实现较强竞争力的提高.
1.4建筑工程管理环境多变
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建筑工地始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建筑生产呈现出流动性的特点,从而使得企业管理环境也面临着较大程度上的变化,无论是可见因素还是不可见因素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显然是难以对当前动态形式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二、强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措施
2.1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要不断推出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计算机软件,通常来说,一个新软件的出现可以现在试点工程当中进行,然后以此带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程.我国政府也要充分重视其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并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方式,强制要求一些重点工程加快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网络的建设步伐,同时,也要为软件开发的高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和建筑工程企业合作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使二者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2.2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利用多样化途径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得我国建筑工程企业能够正确看待这项技术,并将其正确运用都生产经营环节当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建筑企业来说,应当在软件使用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尽快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最终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在公司内部实现普及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建筑工程管理软件市场的开发也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为相关工作人员上岗的重要条件要求,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建筑企业内部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些利润较为稳定的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研究开发和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
2.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在现代化企业当中,始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更要注重人的作用.事实上,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否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接受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人员还是施工当中的工作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职工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当中职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能够使得职工的培训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建筑企业要结合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证制度,强化对建筑师、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最大程度上提高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层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能力,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的硬性条件.长此以往,不仅能够使得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还可以在根本上推行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2.4促进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工作流程会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建筑工程在立项与招标的过程当中涉及到许多客观上的元素,因而也就使得管理体系较为庞杂,并且在数据计算环节也会涉及到数量较为庞大的项目.在这种形式之下,怎样能够使得计算出的数据更为精确,是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完善信息系统一体化就是为了解决之歌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要着力突破每个部门固有的局限性,将现代化技术游刃有余地应用其中,并将各种相关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上实现各项业务模块联合的监控.如此一来,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到各个环节或者各个部门都能够协调运转,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具有覆盖性的工作系统.
2.5增强工程管理的适应性
在施工环节,公路工程和铁路工程都会受到天气变化和地质状况的影响,而房屋建设共层往往会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资源投入和工期的进度,同时,也将预测成本提高到一个新的程度上来,这就对数据的精确性产生了干扰.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让设置施工参数的功能,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来进行相关参数的自定义,使得运行当中的各项机制都能够和实际相符合,并及时提高有效信息的反馈性.另外,在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得到保障的条件之下,管理者最应当关注的就是整项工程所涉及到成本问题和工期进度问题,而只有工程管理完全适应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够将效率提升到最大化.
三、结语
总的来说,相比于其他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差强人意,同样,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崭新技术的使用较为落后,如何在新时期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建筑行业的工作者都应当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到日程上来,并不断将其与我国建筑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
班级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结合班级实际,确定管理措施,支配各种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班主任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认为目前普遍存在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验主义,思想死板而不够灵活。受传统教育观念及经验的影响,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比较死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很多班主任认为管理班级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即将学生看紧管严,让学生对自己俯首帖耳、言听计从,从而树立班主任的绝对权威。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班主任具体化管理,上中学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需要充分张扬个性,小学那种家长式的管理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发展需求。另一个方面是有些班主任仅凭自己的经验、主观意愿进行班级管理,而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这也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建设,影响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是顾此失彼,对教育工作理解片面。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还有些班主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忽视了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再次是标准误导,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使班主任将精力过多集中在日常管理上,忽视了全局。
二、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通过悉心观察与虚心求教积累的经验,谈谈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1.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突破“看紧管严”的老一套思想局限,要以人为本,在理解、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赢得学生的敬重,从而树立威信。同时,班主任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知识,及时向学生传达各种新信息、新知识,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放眼未来,全面发展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往那种以成绩定位学生的错误观念。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要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的成长,善于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以充分张扬个性、发挥潜能。
3.科学评价,善于激励
改革以往只重工作量、忽视效率和方法,只重结果、不顾过程和全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强调正确积极的管理思想,注重对管理方法和工作效率的评价,重视管理过程,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纳入考核体系。评价体系应尽量做到细化、可量化,认真考虑其可实施性,真正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起到激励作用,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严格自律,为人师表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严格自律,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为学生做好榜样。班主任还应当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修养,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善于总结,突出重点
作为一名班级管理工作者,班主任应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可以采取每日总结、每周总结、每月总结的方式,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价,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发扬,不好的方面明确指出不提倡,并立刻改正。在管理班级工作中,还应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以更好地建设班级,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具有创造性,要求班主任不断探索和学习;同时也需要奉献精神,班主任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中并不断得到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班主任也要不断学习与思考,善于总结,创新工作方法,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一、中途接手班级管理处理问题要及时、“圆滑”
在中途接手班级工作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学生问题,中途接手班主任处理事务必须及时,否则第一个问题没“摆平”,第二个问题马上就会出现,而且严重程度会升级,所以班级工作也讲究“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要得当,学会“换位思考”,即使学生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偷东西等),也不可伤其自尊心,因为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影响一辈子。对于学生个人问题,最好不要在众人面前处理,保护学生的“秘密”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总之,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问题,中途接手班主任一定要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想想办法,找到一个最恰当、最“圆滑”的处理方法。
二、树立服务意识
农村中学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留守孩子多、缺乏家庭教育。很多学校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孩子,学生一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个月,他们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能在物质给他们以保障,却无法在知识与精神上给予太多的帮助,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所以一些学生在受到刺激时经常会离家出走,在游戏厅、网吧彻夜不归。家长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只是打打骂骂,无法用道理去说服教育他们,也就不能让学生彻底改变。当这些问题重复出现时,家长便把问题推向了学校,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所以,中途接手班主任要树立服务意识,既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又要当好他们的“爹妈”,多去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精神食粮”更加丰富。
三、多进行感恩教育
中途接手班主任要尽可能地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在农村中学,可开展的情感教育活动还是很多的,可以从他们生活的艰辛、父母打工赚钱难、爷爷奶奶照看不容易等入手。对各类问题、各类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心灵最薄弱处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用行动去报恩。长期如此,学生将会更具社会责任感,心灵也会积极向善。学生学会了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恩社会,教师教书育人的阻力也就少多了。班主任作为孩子人生的前期导师,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途接手班主任的性格、人格、处事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的心中都有一根杠杆,能撬起的,不是庞大的地球,而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明天。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实施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完善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外部和内部环境缺陷的影响,尤其是在没有给予财务管理部门应有的重视,有些财务相关的功能不能发挥主要有企业资金的分配、计划和运用,这就导致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生命周期短和长期生存能力不足。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及财务状况,第二部分提出了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相对应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构筑完整适用的融资体系,加强应收账款及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融资
财务目标在中小企业中的特性是多样性的,但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并没有研究多样性这一特征,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居多。打个比方说:企业解决家庭就业的时候就会将平衡家庭人员的利益为目标;构建企业客户的时候一般企业都会选择与客户建立同一种目标。形成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对企业目标科学取舍,建立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为基础。管理者总是认为重要的是要增加企业收入,往往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当增加销售应收账款时并不考虑可不可以收回,如果能够收回,也不会考虑企业资金能否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不足也可以让企业倒闭,因为债务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重整或者破产,申请人民法院进行清算。资金管理不善将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失去投资机会等问题。只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去解决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及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最有活力,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但它也是有经济风险的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与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等方面相对较小,但由于其体积小,中小企业灵活地寻求生活在市场上,唯一与大企业相差的地方就是小企业的再生性强。目前,微型和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也爆发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设定的标准也不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多态变化的特点。中小企业的每一个阶段,每个国家的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定性的,根据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进行定义,从本质上反映的特点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另一种是定量,通过一系列指标根据企业的大小定义,这种定性更直观。如工业企业的分类类别的标准小于2000,那么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或销售额小于3亿元,总资产4亿元或更少。与其他国家的标准相比,中小企业规模的实际数量是相对较高,但相对较低的资本和营业额的大小,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有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从表2中资产负债率的指标显示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普遍偏高。2014年的数据显示,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的数据资产负债率与指数相比高很多,但是从长期负债来看,中小企业占相对较小的份额,因此这些更高的短期公司借款在这种情况下也增加了这些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果大企业决定融资的话,那么,金融机构会主动设法投资给大型企业。但是如果中小企业想要融资的话就非常困难,因为金融机构都嫌贫爱富。所以融资就出现了以下问题:首先,支持融资政策的力度不强。第二,缺乏实际操作性和执行力,实现政策的角度分析执行者主要是金融机构为自己的风险考虑,实施的是嫌贫爱富的控制策略。他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差,偿债能力弱,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形式突出;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和融资,公司财务状况出现不满足贷款需求。第三,融资渠道单一或经常选择内部融资。
2.资产管理不当,财务控制薄弱
(1)存货管理混乱
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员数量少,管理者同时身兼数职管理多个部门,财务管理不严格导致资金占用量大,却大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专业性控制,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都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第二个人从付款收款到办理入库手续这个全过程进行监督。没有人控制采购、无监督销售、库存损失严重的存在账目差异,这些问题存在于很多中小企业,它反映了存货核算流动比率高,存货周转减慢,导致企业的损失无法估量。在正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都是40%-50%股票基金,公司一般不注意库存管理,看看多少钱绑在库存,如果企业库存严重堆积就会造成严重的流动性紧张,由于有很多积压的资金,就造成了现金流有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对于库存控制带来的财政困难一般都很难解决,同时长期的瓶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客户管理,我们没有销售收入,不做成品的实际结转库存,收到的钱不记录,导致资金体外循环,使存货账面价值大于实际数量,造成账务不符。
(2)应收账款管理不善
公司财务部负责应收账款的发生和收回,公司的销售部则主要负责公司应收账款和到期催收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首先,信贷政策缺乏一致性。其次,会计制度不合理。第三,没有足够的措施来处理坏账。
(3)现金流量管理失控
对于现金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分别是出现较为严重的公款私存和缺乏核查的现金支出流程。
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构筑完整适用的融资体系
(1)政府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我们不断推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总而言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应该继续开发符合实际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金融机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并结合中小企业的特殊情况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系统,提供基于网络的、三维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首先,关注中小企业信贷,开发有效的信用体系,组织专门的信贷基金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授权。其次,金融机构应该逐渐减少审批流程,降低贷款条件,同时扩大从资产的范围。最后,应该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违规行为的惩罚,解决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提高盈利能力,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
2.加强应收账款及存货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混乱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资本管理不规范,会计和库存管理混乱,严重干扰了企业的决策分析,严重阻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使用各种销售方法来销售产品,如信贷、市场营销,等等,还可以通过减少库存,加速资本的回报等方法。中小企业要根据行业的需要加强采购、销售、库存和其他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标。首先,优化采购流程。任何商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低成本。其次,通过对资金的利用提高运作效率。应该改进现金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应该提高企业的现金收益,从而达到节约企业流动资金的目的。最后,我们必须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减少库存积压,使大量被占用的流动流动起来,企业的采购和管理不但会有相关的费用和库存挤压,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计算最优库存,所以尽可能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提高资本管理: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引入供应链信息系统,建立从仓库到财务部门和供应链可以共享库存的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2(08).
[2]何啸.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私营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6).
[3]蓝坤程.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09).
[4]门利,王宁.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0(07).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特点,分析了当前经营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其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速公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目前已拥有3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并且一些新的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高速公路的建设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环境,进一步带动了沿线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它不仅关系着经营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关系着高速公路建设能否顺利完成并实现其社会效益。
一、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固定资产管理难度大
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除高速公路外,还包括公路附属设施,其突出特点为回收期长、价值大,且固定资产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固定资产,高速公路固定资产具有分布广、路线长的特点,且由于高速公路彻底暴露于自然界,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或自然的侵蚀,因而不仅不易保管而且保管任务重,由此可见,对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筹资任务重和偿债压力大
高速公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一般来说建设规模较大,且建设周期长,建设的完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这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先决条件。然而,为保证建设质量,一条高速公路的造价一般会在20亿至50亿元人民币,可见筹资任务是比较重的,单一的资金筹集方式很难达到目标,因而这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提出了较高要求,经营管理单位应积极拓宽方式,使融资渠道多样化,以有效途径获得资金。除国家财政直接投入,银行贷款筹集高速公路建设所需资金的主要途径,对于那些投资规模较大的高速公路,如何偿还贷款是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通行费的收取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然而,高速公路的发展前景和效益虽然比较乐观,但通行费收入不够集中,具有零散化的特点,这导致了高速公路有着漫长的成本回收期,通常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因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偿债压力较大。
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投资规模比较大,因此需要综合采用多种融资方式以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建设初期,所需资金多来自政府财政支持,然而经济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建设日趋红火,建设的资金需要很难完全由政府财政来承担,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融资结构因而发生了变化,银行贷款变得越来越重要,往往会占到总融资的60%甚至更高,与之伴随的是偿还任务的加剧以及财务风险增大。因此,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融资结构缺乏合理性,银行信贷占比过高,对财务控制与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中所存在的资金风险
政府财政与银行贷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除了偿还本金外,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还需偿还利息,对于以收取通行费为主要创收途径的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获取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运营管理和道路养护的任务虽然琐碎但很繁重,而且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日积月累之下,这部分费用会积少成多、越来越大,这加大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陷入恶性循环财务状况的风险,既定财政目标难以实现。
(三)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
高速公路建设的如火如荼使公路网络日趋扩大,经营单位也随之增多,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来说,财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会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是政府监督力度的增大。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行业中具有特殊性,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公路专项资金管理、公路管理费用以及单位规划管理等多项内容。因此,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所承担的任务较多,综合性较高,运行复杂,这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迫切性,但现实中这一制度在许多单位并未建立完善或落实,在财务管理中许多工作没有规章制度可循。
(四)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近年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所提高,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状况略有改观,但长期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无法从思想上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财务人员往往重核算而轻管理,对自身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不利于其工作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整体运行。
三、完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推行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合理调剂和调配资金
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中心,形成大的资金池,总体把握高速公路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融资需求,盘活存量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最大程度降低融资成本。一是做好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杜绝违规操作。二是统一管理各项资金,包括贷款资金、经营权转让所得以及通行费收入,统一融资,统一还贷,实行良性的资金循环制度。三是统一组织经济核算,节约建设成本,保证建设资金使用的质量,使建设支出少于概算。
(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控制运营成本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要提高财务管理力度,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避免资金的粗放型利用。在财务管理中,要注重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状况及特点,实现资本结构的最终优化。要对运营成本进行综合控制管理,努力实现成本和利润的指标化,实现财务工作在管理方面的作用。通过综合控制,资金流动能够得到合理协调,对资金进行动态性调整有利于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银行贷款。在利润管理的问题上,应做到收费的规范化,以降低财务风险。
(三)完善企业监督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审计
完善而有效的监督制度是财务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应建立合理的监督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首先,检查和监督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核算和控制资金在各个阶段的运行情况。其次,与工程、合同等部门展开充分合作,协调各项财务监督工作。第三,对支付的工程计量款和工程预付款要严格监督,避免挤占、截留、滞留、挪用等违规状况的发生。第四,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定期对工程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风险,确保各项支出合理合规。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和操作者,是财政管理的终端,决定着财政管理的最终实现。为提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一方面,应继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夯实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实现单纯会计核算向全面财务管理的转变。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其财务管理上固定资产管理难度大、筹资任务重和偿债压力大等特点决定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要努力提高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积极推行集团资金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对运营成本实行综合控制,完善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并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少玲.刍议新时期高速公路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133+135.
[2]张洪花.新形式下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65+72.
[3]黄泽标.浅议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09,05:120-121.
[4]李琼.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18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财务管理原则也称理财原则,是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体现理财活动规律性的行为规范,是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下,不同行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其中铁路运输行业也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营改增这种税收体制的改革之下,对铁路运输企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政策改革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会面临比较多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特色,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长久进步。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
在营改增政策之前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普遍需要缴纳营业税,在这一政策实施之后,缴税形式也会发生变化,这也是现阶段铁路运输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改革问题,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受到营改增的影响最明显,在改革之前的税务活动比较简单,不会涉及进项扣除的问题,在改革之后则需进行销项税与进项税的管理,财务工作更加复杂。
一、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形成的影响
1、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对于铁路运输企业,全网联运是其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的相关运输营业收人会全额上交到总公司,总公司再对确认的收人统一清算,并将其作为企业的营业收人[1]。在企业现阶段实行的会计准则的规范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这一项目所代表的是企业含税的营业税收入,而在营改增执行后,相同的会计科目之下进行核算的时候将不会再有增值税的税后金额这一内容,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铁路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会产生很大程度的下降,对于企业自身的工资总额等各个方面的清算工作都会造成影响。在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之后可以显示出企业的进项税降低了,而且企业中的固定资产在新的税收政策的影响下不能再进行抵扣,这也会一定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综合这些方面的变化来看,营改增的实施会增加铁路运输企业的纳税压力,对企业的原有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消弱。
2、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票据管理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营改增这一税收政策之后,其会计核算、企业会计报表列报等多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将营改增与企业的实际管理相结合,进行增值税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立[2]。比如在企业的发展中沿用原有的营业税的管理方式以及缴纳标准,而企业的主营业务增值税则由总公司进行汇总管理,在会计业务之中还需要继续增加会计明细清算科目的设立。同时,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也会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工作产生影响,企业在新的税务政策下需要对以前的会计核算与税务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的规划、整改,逐渐使其自身的会计核算流程得到改善和发展。另外,在铁路运输企业的票据管理方面的工作也会受到营改增的影响,因为在新政策下铁路运输企业成为了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在以前使用的客票、货票等都要改为使用增值税票,这种形式的发票的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规则都更加严格,对于其中出现的违规使用、伪造等情况都会进行严厉的查处,这也对企业整体的票务管理产生了影响。
二、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对营改增的策略分析
1、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获得税收政策的更大支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应积极的采取对策加强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提升统筹规划工作的完成标准与成效,按照实际的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自身营业结构的改革,与此同时,对相关的企业转型工作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整,在财务管理方面,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对其组成结构进行提升,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水平,对于财务管理中的相关票据加强监控,对于企业内部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与规避。另外,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也需要很好的进行利用,对营改增相关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然后结合自身企业的情况提出可以从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一些方案,比如向国家争取税收补贴、申请降低税率等,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税收压力,确保企业在政策实施的试用阶段可以维持自身的正常经营,实现良好的过渡,因此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与相关的国家管理部门加强交流与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优惠与支持政策,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2、提高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讲营改增改革尽管名义上只是税种变化,但从实质上讲营改增涉及的面非常广,牵扯的会计科目较多,对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整个会计核算都会产生影响[3]。面对这种实际的改革状况,企业的相关会计核算的工作要求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是一种挑战。所以,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对营改增进行灵活的运用,减轻自身的纳税压力,就需要对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税收以及财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与专业运用能力,为今后的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的执行与正确实施提供技术知识的保障。
三、结束语
营改增的实行是我国税收制度的一次大规模是变革,这也是我国的税收领域逐渐向国家化的方向发展的标志,铁路运输企业需要积极的对其进行响应与执行,发挥自身行业的发展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完善税务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与工作素质,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促进铁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艳.“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257+259.
[2]许雯霞.“营改增”给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340.
[3]邓相超.“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之我见[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264+288.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实施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完善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面对市场上的各种竞争压力和现代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更高标准的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应对市场上的风险,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系统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作出分析,并提出了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现状的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缺点;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涵
财务管理是各事业单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同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体现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分配管理四个方面。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经转向为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向,然后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财务管理的成本管控能力;在成本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转向以绩效为导向;最后是分配方面,事业单位应该如何通过处理工作人员收入和专业人才引进的问题来提高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还有很多的不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这些不足,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已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有危害作用的问题。
(一)财务凭证和账务管理不当
多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会计凭证和账簿处理不当的问题,包括在对账务审核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的管理模式,会计名称记录不规范,处理业务不及时,不能对应原始的业务凭证,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受到冲击。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采用“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等科目对财务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其弊端。事业单位在购入旧固定资产之后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同时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以收入的数额为基数计提的“修购基金”完全连接不上固定资产的数额,因此固定资产对于账务处理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没有在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中得到体现。
(三)收入和支出管理不妥善
事业单位的部分部门的财务预算工作做得不透彻,并没有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修订预算机制,实施统一化的管理和核算;同时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也不完善,部门之间还存在因为私人的利益导致事业单位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充分证明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控制不严。导致内部工作人员的随意性大,随意动用单位的专项资金用于不正当的地方。
(四)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多数事业单位还存在随意动用单位的公用资金以及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现象,更严重的竟然违法通过事业单位内部核心工作人员的关系篡改重要的账目和数据,给事业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最终留下的只有虚假的财务政绩,根本达不到盈利的目的。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对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不够,甚至有高层人员怂恿下层工作人员做出不良行为的现象。领导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自身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这样才能带领下层工作人员对财务管工作更加的重视,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财务管理者要成分发挥其决策和监督的职能,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给单位树立榜样,而不是单纯的负责管理下层工作人员。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应对措施。
(一)建立统一化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当针对本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规模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同时可以通过统一化的管理调动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资产管理
面对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的重钱轻物的现象,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并结合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从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资产的效益并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如何制定科学和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保障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这项目标,并协同其他财务部门的配合共同完成这项工作。第二是建立财产清查和和报废制度,并对财务账簿做不定期的抽查工作,杜绝出现舞弊行为,保障单位的利益。第三,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之前务必要做出合理的分析。
(三)加强收入和支出管理
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水平一定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因此事业单位务必要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才能营造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进行合理的收入和支出管理,各部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其二在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上要合理划分,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来源,从而扩大收入;其三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制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
(四)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
如何避免出现在部门之间存在的私人小金库的现象,以及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要求事业单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工作人员的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制定严格的支出审批程序,任何以私人名义出发动用公用资金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惩罚。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推动财务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上级财务管理人员也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自身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并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立奖惩制度,鼓励下层工作人员对上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出监督,保障单位整体的工作透明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证事业单位的效益不受到损害,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与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紧密相连,作为单位工作中的重心,应到得到充分的重视才能实施的彻底,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在财务工作中配备优秀的专业人才负责工作,才能建设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梅静.加强企业单位财务创新管理的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72-173.
[2]李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现代国企研究,2015,06:89-90.
[3]俞杰.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5.
[4]王云芝.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29-130.
[5]王艳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路与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26:74.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代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而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又是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购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的含义
L、采购的含义
采购最早被看作一种生产作业活动,企业的生存决定了采购的存在。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采购是一个关键环节。从传统意义的采购到现在的发展,采购正在经历着转变,既包含了运作型职能也包括采购战略职能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极大的改善了企业各个部门和采购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增加了企业外部多个供应商和客户同采购部门之间的互动。对于军工企业来说,合理科学的采购包含以下三点要素,一是从正确的来源,二是满足价格、数量和质量要求,三是获得相应的服务、设备、储备物资和原料。目前,采购起到了选择和维护整个供应链并且管理企业之间信息交换的作用,
企业采购在供应链环境下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供应链环境下军工企业采购体现了资源配置在供应链环境下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在供应链环境下军工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所经历的过程。所以处于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更加注重客户的多样化的选择,以此为导向,联系外部供应商,获取知识、能力、技术、服务和物质等资源,用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有利于企业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也有利于发展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2、供应链条下的军工企业采购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不断缩短的订货周期、广泛推广应用的快速反映系统、不断升级的顾客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等到,都决定了采购管理要适应这些变化,所以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有专家认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是21世纪的企业之间的竞争的重要部分。供应链的职能涉及对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全面规划,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分别为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和供应。这样就能以最小成本和最低费用为前提来提高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价值,这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总体目标。供应链管理是管理模式的一种新的整体优化方式,对物流系统管理采用系统管理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抛弃传统的局部管理的思想。其基本思想包括:
军工企业采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和一般的采购不同的是:军工企业的采购对象多是纯粹的军用装备,既不是生产资料,也不是一般的消费资料。作为一种商品,军用装备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由于军用装备的这种特殊性,国家十分重视对军用装备采购市场的计划调控,例如,负责对重要军用装备的计划、经费的预算、资源的配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同一般商品市场管理相比较,国家对于军用装备采购市场的管理,显示出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同时,军用装备的采购在特定时期,如战争、防暴等紧要关头,为保障军队战备、作战等特殊的需要,在依照一般市场规则无法完成采购任务的情况下,军队可以依法实行国家军事订货,强制有关军工企业按照军队特定要求,组织生产和供给。这是一种国家特许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可以阻碍的军用装备采购行动此外,在特殊时期和特殊情况下,军方还有权单方面中止军用装备采购合同。
而在供应链下,军工企业采购活动将供应商、制造商用户、销售商看做是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看成孤立的节点;供应链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最终能创造需求并且让购买者满意;过去具有博弈特点的企业与企业之间逐步转变为新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供应商数目的减少,对业务伙伴的仔细选择,形成更为紧密合作的业务伙伴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共同解决,信息共享得以实现;同时供应链条下的采购活动具有全新的库存观念。
二、供应链下的军工企业采购风险来源与分析
1军工企业企业采购风险成因
军工企业在采购中有很多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造成的,包括产品质量不稳定、采购管理成本不断提升、财务风险等各种问题。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军工企业采购过程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经济风险、人为风险和自然风险。军用装备采购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一方面,军工企业为追求效用最大化,主观上不愿意军队完全了解其科研、生产、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由于军用装备科研生产本身技术的复杂性、专业性,军方受人力和技术水平所限制,难以深入掌握企业关于军用装备研制生产关键的信息。另一方面,军用装备采购的需求信息由于保密等原因,无法在军工企业中得到较广泛的传递,军队比企业更清楚关于军用装备的需求情况、实际使用的信息等。成为了采购风险的来源。
军用装备采购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分为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确定性。内部不确定性是由技术上的未知数所引发的,它在设计阶段较强。然而,即使在生产开始之后,产品仍然要适应技术的进步以及为修正未预料到的问题而做出改进。因此,关于成本和设计的大量不确定性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外部不确定性是关于军用装备需求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外部威胁的变化、获取替代性军用装备的可能性变化,甚至是由国防部对某些武器采购意愿的变化所引起的。
2军工企业企业采购风险分类
军工企业企业采购过程中有些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或者避免,而有些风险不能。因此按照风险的可控与否可以将采购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1)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是采购商降低或避免其所面临的某些风险,使得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或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方法主要包括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强合作、延伸管理范畴等。它包括以下几类风险:一是供应风险,其中包括供应市场垄断风险、缺货风险、供应商产品质量风险、库存风险等,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供应商和上游市场;二是管理风险。采购团队管理水平底下会造成采购决策风险、成本风险、计划风险、财务风险、责任风险、信任缺失风险、验收风险等;三是商业机密泄露风险。企业在相互合作过程可能会出现涉及企业核心技术、项目创新内容、项目进度和计划等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四是合作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商垄断、关系维护投入等风险。每个企业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所以当合作企业的某方面利益遭到损害时,具有发生合作伙伴关系终止的风险;五是信息传递风险。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延迟或者不当,这就会发生供货不及时的现象,造成采购商的采购策略不能适应信息变化,严重的还会影响合作各方的信任和合作伙伴关系;六是技术进步风险。企业因技术进步使原有原材料改变导致被丢弃,还有可能由于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而引发部分采购物资不再符合新产品要求而被淘汰。
(2)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一般由外部环境因素引起,企业不能直接控制,不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来降低或避免,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l)意外风险。企业采购过程中会因为山洪、地震、爆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造成采购风险,这些意外会导致企业采购物资蒙受损失。(2)经济风险。经济政策变动、经济危机、投资风险、金融风险等都可能为企业带来不可控风险。(3)欺诈风险。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虚假合同,以作废的票据,以仿造、假造票据或其他产权证明做合同担保被骗货款、财产而蒙受损失。(4)市场需求波动风险。市场需求波动造成影响供应和销售变化的因素很多,市场需求会因为质量、价格、宏观政策、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波动,进而导致采购效率和质量的降低。(5)其他不可控风险。
综上所述,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具有相对性。对于任何一种不可控风险,如市场需求波动风险,采购商可以不断探索需求波动的规律,把握市场波动的脉搏,才能将市场为己所用,将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三、军工企业采购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对于军工企业来说,它的采购职能和任务范围的非常的广泛,采购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原材料,还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①保持军工企业企业运营的连续性。采购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市场需求以确保所需的零部件和物料等都能及时供应。
②管理供应商。为了保障采购源的稳定,军工企业采购部门必须加强对评估和管理优秀供应商的能力,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从应商那里获得价格合理、具有稳定质量的服务和商品;由于质量或服务水平不达标而造成的额外支出成本就可以减少。
③控制和降低与采购有关的成本。在服务水准和质量完全保证的前提条件下,军工企业采购部门要保证包括直接的材料成本和间接的服务成本等由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总成本(TOC)能够达到采购商接受的最优价格。
④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在军工企业采购过程中会遇到来自供应商方面各种风险,例如:延期交货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供应商的失信风险等,所以要尽可能预防和减少各类风险,同时降低自身管理环节的风险
⑤积极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军工企业获取外部新资源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采购,在这个过程中,军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能够融入新的原材料、新技术、半成品等,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采购行为对于企业的最大贡献,今天技迅猛发展,企业涉足该行业中的每一个环节很不现实,所以军工企业应该对一个或几个环节重视起来,在军工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从外界获取各种有利资源,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终成功。
供应链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供应链管理在对供应链管理各个功能进行统筹管理时,通常采用集成化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围绕整体物流目标而建立,是一种在各企业之间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合作——竞争模式,它对供应链每个节点采取统一整体的一部分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传统的横向或纵向联合管理模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动态战略决策是供应链管理的最终要求和依靠;供应链管理要实现“及时物流”,以“零库存”作为管理要求;强调最大化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追求对企业经济效益最大的某一节点利益,其作为跨行业跨企业管理,要求始终坚持集成化思想和管理方法;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所以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三、军工企业采购价格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军用装备采购合同定价,主要以1996年颁发的《军品格管理办法》为依据,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价方法,即:军品价格=军品定价成本×(1+5%),遵循“低利无税”的价格政策,其中,军品定价成本包括军品制造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部分,价格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在定价成本计算公式中原则上,以有关生产单位平均定价成本来计算,但是由于我国军工企业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导弹、核潜艇等生产企业,基本上是独家生产,极少有平均定价成本;而且专项费、期间费用计算公式均与工厂自身以前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实际操作中仍是按照个别企业的实际成本制定价格,这样无法体现“商品的价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原则。这样,个别生产成本或个别劳动时间构成了装备的定价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论高低统统可以列入定价成本,在装备价格中得全成本补偿,装备的生产成本越高,价格越高,利润也就随之越大。军工企业没有降低军用装备研制和生产费用的动力,反而有增加成本以提高利润的动力。同时,当军品价格制定之后,原则上根据市场物价情况和军用装备现行成本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整,这种定价模式容易造成军用装备价格居高不下。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发展形势的变化,《军品价格管理办法》本身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企业自主投入的军品科研经费无法通过军品价格得到补偿,军品知识产权的有偿转让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直接影响了军工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军品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利息不能计入军品成本,也加大了企业负担,妨碍了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改造升级和振兴装备制造业措施的落实。
四、军工企业采购价格管理
采购价格是考量采购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军工企业节约采购资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受采购价格高低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采购价格管理中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1、明晰采购价格管理的内容
从军工企业的实际出发来看,采购价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采购价格分析。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军工物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分析军工供应商价格构成、定价动机、了解供应商价格体系比如出厂价和批发价等。这些分析都能为谈判或招标制定适当的价格提供合理的依据
(2)采购价格政策制定。其中主要包括:一是分析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对一些物资的采购价格调整提出适当的指导意见;二是根据军工企业控制成本的要求,制定采购价格当期比上期控制幅度;三是对军工企业内部产品明确是否实行内部保护政策等。
(3)采购价格管理。包括对价格信息的收集、更新、确定、发布和执行过程的管理。
(4)采购价格的监督和审查。
2、建立公平合理的价格管理体系
(l)、建立采购价格信息库。
确定公平合理的采购价格的前提是确定正确的采购价格信息。采购价格信息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军工企业采购部门可以根据历史价格或者招(议)标价格来收集价格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搜集采购价格信息:一是在相关的专业媒介上搜集价格目录和价格信息;二是向供应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查询价格信息;三是在互联网国内外主要物资交易场所链接上网络查询,掌握实时的物资价格和信息;四是根据系统的物资采购网络,一方面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军工企业物资采购价格的信息库,在同行业查询价格信息,做到价格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根据军工企业物资采购情况和市场价格变动趋势,适时地对库内原有的价格信息进行刷新、调整,为采购价格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2)、确定公平合理的采购价格。
对军工企业采购部门和供应商来说,公平合理的采购价格对双方都是必须和有益的。从军工企业采购部门的角度来看,货物供应商应当能保证不定时间和不定地点的需求,能在最低价格持续供应具有合格质量的货物;采购人员首先必须清楚货物供应商确定价格的方法,这样才能确定合理公平的采购价格。传统上供应商有两种确定价格的方法,即市场法和成本法。市场法是指价格是根据市场来决定的,而且商品价格很有可能与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方法下,采购部门必须接受市场上已经决定的价格。但是采购部门也可以找到规避这种价格的方法。而成本法是根据商品价格等于所有直接和间接成本加上一定量的利润。成本法可以让采购人员对价格高于成本的部分进行分析,并能更加有效选择成本较低的替代品和供应商。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要注意寻找采购替代产品或愿意提供非价格激励的供应商等;大量收集货物价格信息,通过与历史价格、挂牌价格和招标价格对比,分析货物资源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并依据军工企业采购价格的相关政策来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价格;通过与货物供应商的谈判或者招(议)标来确定采购价格。
(3)、招(议)标确定价格
在采购活动中,招(议)标确定价格是最为重要的工作,采购部门谈判前的准备情况,采购人员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招(议)标程序的规范是这种方法确定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的三个关键因素。
要做好谈判商定价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步骤:首先是建立谈判团队或小组。根据预测价格谈判难易的程度的和采购物资的重要性由采购部门的主管、采购人员和货物交易人员组成谈判团队,根据需要也可邀请相关方面专家参加;其次是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了解掌握供应商价格体系、谈判对手个人情况、定价动机等,制定适当的谈判方案;然后是进行谈判。运用各种多样灵活的谈判技巧,与选定的供应商进行公平谈判;最后是双方达成采购价格协议。
另外招(议)标确定价格首先要确定标的价格。采购部门充分了解价格信息后可以测算采购价格标,在对商品价格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招标价格、历史价格和挂牌价格进行测算。其次是确定标的价格的价格评价标准和控制幅度。从多年来军工企业的招标经验来看,采购部门在采用招(议)标确定商品采购价格时,应事先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控制范围。比较可行的价格控制范围是在一3%一5%之间。而精准的商品价格评价标准更有利于采购部门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通常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开出最低价格投标书的供应商。但是信息表明有时开出最低价格投标书的供应商也许是不可靠的,或是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存在某些串通行为。第三是确保更多有诚意的供应商参与。参与投标的供应商通常要求在3家以上。依靠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和集中采购货物,让供应商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货物采购价格。竞争性价格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供应商能够提供比代理商、批发商更为优惠的价格,二是供应商可以给予折扣政策。
3、尽快建立军工企业采购价格管理目录。
通过建立军工企业采购价格管理目录,将分散在物资交易人员和采购人员手中的价格信息集中化,编印成规范统一的价格目录表,促使价格信息的收集、采购价格、价格分析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从而提高军工企业货物采购价格的管理水平。同时它也方便了采购人员掌控和查询。军工企业采购价格管理目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采购价格政策的制定、采购价格管理制度、主要采购物资的价格目录。采购价格目录作为军工企业价格决策的指南和依据,应注意保密,防止泄密。
4、加强对采购价格审查监督,充分发挥专业审查和价格效能监察的作用。
日常的采购价格审核是物资交易中心要认真切实做好的重要工作,军工企业纪检察部门要对采购价格进行定期效能监察,及时发现价格管理中的不足,及时堵塞价格管理中的漏洞,防止货物采购环节中出现不规范甚至不道德的行为。
五、实施采购价格监管
采购价格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采购成本的控制,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目前天源基公司的价格管理急需完善并加大监管、实施力度。
(一)建立价格管控体系
(1)建立价格档案、价格目录。物资部要对所有历史采购的物资建立价格档案,档案资料应该包括当时采购的计划信息、市场信息、各供应商报价以及合同谈判过程中与价格相关的所有资料。另外需要定期编制采购价格目录,将分散于采购人员和相关人员手中的价格信息集中化。在实施采购前,采购人员首先应该与归档的历史价格进行比较,积极分析、调查差异原因[l41。对当下价格信息的把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收集,如通过供应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报价,通过相关行业的专业媒体,通过互联网,通过同行或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等方式进行最新市场价格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采购价格信息库,为确定公平、合理的采购价格提供依据。
(2)建立价格评价体系。对重要物资的采购要建立完善的价格评价体系。由组织相关部门成员成立价格评价小组,针对重要的物资采购进行定期的价格评价,评价的依据可以参考价格档案、价格目录并结合当时的市场信息、采购环境等给出评价结论。评价体系的建立会促使采购流程的程序化、规范化,提高公司采购价格管理水平。
(3)加强采购价格的审批、监管力度。对于日常采购物资、货到付款物资、非合同项下采购物资尤其需要加强采购价格的审批、监管力度。管理人员要进行把关,执行管理职,责,及时堵塞价格管理中的漏洞,防止采购过程的败德行为的出现。
六、采购风险的回避
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风险规避方案,以控制和降低军工企业采购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l)建立采购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
采购风险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军工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采购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有效的采购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和控制采购给企业带来的各种风险。第一,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意识,从经济上、法律上明确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第二,给与风险承担者适当的采购资金筹措权、决策权、利益分配权,让决策者在行使权利时,充分考虑日益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谨慎决策;第三,实施奖励制度,调动风险承担者的积极性。第四,应明确风险损失赔偿的方式,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第五,逐步建立敏捷、完善的采购风险评估机制,全方位评估战术层、战略层和运作层上军工企业采购风险可能带来的,包括预期风险、中期风险和后期风险的评估等。
(2)维护和开发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采购商控制产品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价格、技术等方面的采购风险的最有力保障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采购商协调对上、下游“供一需”管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展评估体系,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力度,对优秀合作伙伴实施奖励制度;与此同时,在策略制定、技术研发和创新等方面,让合作伙伴共同参与一起探讨,并积极接受其好的建议,形成互利共赢。
(3)建立分类别、分阶段采购策略
军工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采购商品具有不同的要求,确立分阶段、分类别的采购实施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由于“供应一需求”波动引发的采购风险,而且还能分散一次性采购造成的高投入风险。依照所要采购商品的特征、数量、重要性、可能提供商品的时间期限、供应商等进行分门别类,建立可选供应商资料和企业采购需求档案,确定采购的实施途径和方式,保障分阶段、分类别采购方案的有效实施。必要时,为了确保企业能够从优秀的、高技术水平、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中获取高质量、高管理水平的供应服务,可以对供应商加大管理投入力度。
(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沟通交流
为了方便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产品,应当建立专业化的采购信息平台,及时地与供应商交流、沟通,明确其要配合的方向及要求,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更准确、更方便地管理“供应一需求”信息,才能保证采购商品的及时到货和补货。另外,这种方式还可以降低军工企业合作失败、沟通不及时、缺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风险,及时的沟通也有利于采购企业实施应急措施,防止意外发生。还能得到来自供应商对产品应用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建设性建议。
(5)加强合同管理,建立信任保障机制
采购商和所有合作伙伴之间有效合作的法律保障和最具有强制性约束的手段是合作契约,合同的制定必须遵循专业化、实用性、有效性、责任明确等原则,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还需加强合同实施中的具体管理,防止违约等与合同不符的行为发生。另外,军工企业之间也要建立相互信任的保障机制,诚信为本,通过加强信任程度来保证合同的准确落实,可以大大降低商品采购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6)降低采购商的过分依赖性
采购商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往往容易对个别供应商产生过分依赖,因此在这方面要控制由于依赖所引发的供应风险。一方面,军工企业制定采购备选方案及备选供应商,尽可能分散采购风险;另一方面,军工企业对重要供应商派遣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7)缩短采购供应链的长度
为了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在交互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几率,可以通过缩短采购供应链的长度来减少风险,比如由物流效率、劳动力问题、能源成本、交货延期等因素引发的一系列的难以预料的风险。还应增强采购供应链的有效性,去除不必要环节,从而大大降低采购管理风险。
(8)实施采购外包策略
采购外包策略是军工企业将部分或全部采购业务外包给第三方采购服务公司或其他企业,间接获取外界资源,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一种管理方式。外包可以转移军工企业的采购管理成本,以突出和加强核心业务的管理,这种方式对一些中小型企业作用非常巨大。
(9)提高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
在正确分析供应和采购市场复杂变化的基础上,提高军工企业采购团队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制定综合的采购策略和计划,同时,建立必要的风险应急措施以应对复杂的供应链环境,提高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或消除由于管理人员的失误失职导致的各种风险。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辩证性和阶段性,目前,我国军工企业对采购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决策失误现象大量存在,采购风险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另外,在供应链采购环境下,企业采购产品的标准化、流程的规范化、研发的共同性、“共担风险”和“共同赢利”目标趋势等都使得采购的风险大幅度降低。所以,如何寻求合理的采购方式来降低采购风险是采购风险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有些企业在采购价格上过分追求低价,缺乏专门对物资质量检验的部门,使得假货、次货进入原料当中,直接导致生产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继而影响产品销售,损害企业及客户经济利益,甚至会引发诉讼赔偿。
加强生产型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策略研究
1.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它反映了企业管理人员、董事、企业所有者对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全面态度”。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保证生产型企业采购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主要有:建立独立的董事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构建诚信和道德的员工价值观;加强培训员工胜任能力;设立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
2.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应该遵循相互牵制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岗位责任原则及协调配合原则。具体制度建立建议如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严格控制一人多岗情况的出现,确保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预算控制制度。预算是采购的前提,对预算内的采购需要加以审核,对预算外的采购需要严格控制,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授权审批控制制度。明确采购员和审批员的权限责任,严禁未经授权的采购业务发生,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控制制度。请购询价控制制度。需求部门应将所需物资的详细信息及注意事项开具请购单,由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交由采购部门采购。采购部门应尽量使采购程序透明,可采用公开招标或询价、比价和议价方式,确定供应商。
合同管理制度。对于大宗订单合同,需经过法律顾问审核,严格按照《合同法》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一式多份,留给财务部门以供结算控制。验收控制制度。应设立独立部门或专人进行验收环节,对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报告。付款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对订单、验收报告、供应商发票等资料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采购付款的安全合法性。
生产型企业销售内部控制的研究
1.销售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销售,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取货款等行为”。销售环节是生产型企业运营最终获取利润的重要环节,属于核心环节。企业的销售业务基本包括:接收客户订单、洽谈订单事宜、货物交接、货款支付等。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与客户进行价格协商谈判,还要组织货物给客户。由此,销售是相当繁复的一项业务。生产型企业加强销售部门的内部控制,规范销售业务行为,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效率,防止营销人员的差错和舞弊,还可以保证销售业务流程中会计记录的真实可靠,最终增加企业盈利。
2.生产型企业销售内部控制现状分析。某些生产型企业的销售部和财务部缺乏系统的应收账款控制流程及审核制度。某些销售人员权利过大,如果其离职,必将引起客户流失,之前的账款也会沦为坏账,造成损失。不完善的审核制度也会诱发挪用、侵占公款等违法行为。多数生产型企业对客户缺乏系统性评价,仅仅凭借销售人员的经验确定客户付款能力,造成赊账情况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一些账龄过长,债券不明确的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实际已无法回收,为企业造成亏损。
3.加强生产型企业销售内部控制策略研究。销售业务的目标不是仅仅为企业提供利润最大化,也要保证客户较高的满意度,并且要与企业的整理战略保持一致。合理的销售业务目标才能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前进动力。加强销售业务订单签订、审核、发货到收取货款等环节的内部控制。组织部门设置需要遵循职责分工,相互牵制原则。与此同时,合理的考核奖励制度也会减少销售人员的离职舞弊行为,对销售员工起到奖励和制约双重作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控制主要强调的是预防机制,将应收账款的运营风险降低到最低。具体措施有,建立系统的客户信用的评价体系及赊账额度控制制度。应收账款后期控制则是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和记录控制。具体操作有,设置相关责任人及时追账,催收赊销账款。对于欠款预期客户,则要通过控制发货速率等其他手段来约束其回款。并且在追款过程中要留下书面申请等合法材料做记录及日后索宽证据。对于拖延付款的客户则要实施取消信任、收取违约金等惩罚。
结语
采购和销售作为生产型企业重之又重的运营环节,加强其内部控制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活动效率和盈利能力。在当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建立健全采购和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对生产型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急剧变化的竞争环境中,成本成为一个影响到企业竞争力大小、生存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本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数十年来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汽车这一过去的奢侈品越来越成为不少寻常百姓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驾驶技能已经成为当今许多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驾校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汽车保有量和潜在增量的持续增长,驾照考试需求的日益旺盛,为广大驾校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遇。同时,人们对驾校培训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驾校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大,驾校成本管理成为决定驾校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驾校运营将逐步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驾培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成本、提高利润成为驾校普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驾校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培训收入下降
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驾校培训经历了由垄断走向竞争、由封闭走向开放、培训主体由少到多的市场化发展道路。近年来,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四线城市,各种大小规模不一的驾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这种竞争,既包括教练汽车质量、练车场地等硬性设备的竞争,还包括培训价格、培训服务的竞争。一些驾校为了吸引生源,采取各种降价策略,未来驾校培训收入呈递减之势,只有节支,向内挖潜,加强成本管控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成本不断攀升
驾校的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土地、办公场所的修建、教练车的购置、训练场地建设、配套服务设施采购等,驾校的营运成本包括教练员及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保险、教练车燃油费用、教练车修理费用、教练车保险费用、教练车审验费用、招生宣传费用、办公、水电及日常运营费用等。
(三)行业规范需要
驾培行业本是一个具有严格的进入门槛和行业标准的行业,规范化管理是驾驶培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驾培行业的监管较为混乱,相关部门对一些驾校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不够,致使驾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寻租、送礼等“潜规则”现象,教练偷减学时、在油料上损公肥私、侵害学员权益。
二、驾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念陈旧
由于受到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一些驾校对教练及工作人员的管理不严格、不到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规定,但有的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有的完全流于形式,不能严格执行,因而难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此外,教练与驾校之间多为聘用的合同关系,教练对驾校的归属感较低,认为成本管理和控制与自己关系不大,“那是老板的事”的思想较为普遍,不利于驾校开展全员成本管理。
(二)重复培训费用大
随着新的驾驶训练考试办法颁布,学车者的年龄限制放宽,考核办法及手续简化,现阶段实行智能化的电子数据传感考试制度,驾校培训中科目二考试整体通过率较低。此外,一些地方开始试点驾照自学直考、考生自主预约考试、驾照异地考试等驾照考试新政策,学车者的驾驶知识技能和业务素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致使重复培训的人数和频率增加,使得重复培训费用的比例不断升高。
(三)安全风险大成本高
驾驶培训是一项传授安全交通技能的工作,它必须与实际的驾驶技能相结合。学车者刚入驾校时都是“生手”,交通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较差,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驾驶培训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交通安全事故。
三、解决驾校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实行全员管理
竞争的白热化,要求驾校必须从传统成本管理转向以学员为导向、着眼于竞争优势的战略成本管理,从注重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的转变。驾校成本管理必须以“战略”为统领,以学员为导向,以价值链分析和流程优化为基础,以获取有竞争力的总成本为管理目标,实现驾校长期竞争优势;驾校成本管理要实行全员、全流程的管理,涉及宣传、招生、报名、培训、考试、发证等各个环节和管理领域,以跨部门、跨教练团队间的分工协作为组织支撑,必须发动全体教练员、全体工作人员共同行动。
(二)提升培训效率,减少重复培训
科学安排训练流程,在保证满足正常培训和教学的前提下,减少培训燃油量;根据学员的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培训频率,提高培训效率;大量采取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模拟考试等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开展考前心理辅导,提高一次考试合格率;建立健全教练员激励机制,学员培训合格率与教练员的工资奖金挂钩,促使教练员增强责任心;制订单个学员油料消耗定额,建立油耗定额考核奖惩办法,实行节油有奖,超支不补的奖励办法,从而有效减少重复培训费用。
(三)抓好安全工作,做好风险管控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通过岗前培训、安全例会等形式对教练、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同时,对学员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教学培训,培训中积极引导学员注意操作安全,学会自我保护,减小人身伤害和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要建立健全驾校安全责任体系,与教练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努力将安全贯彻落实到培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培训的有效、安全、可靠;此外,应足额购买教练车责任险,分摊安全成本。
(四)加强宏观调控,引导有序竞争
为促进驾校市场的良性有序竞争和健康持续发展,交通、公安、工商、安监等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作为,利用价格、税费等杠杆,加大对驾校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减少驾校“挂靠教学”、“外包培训”行为,确保驾校市场呈现良性循环和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对驾校运营行为的监管力度,严格驾校市场审核和准入制度,坚决取缔违规举办的“黑驾校”、非法设置的教练场,坚决打击寻租腐败、“恶意刹价”“打擦边球”、“走旁门左道”的驾校和教练人员的行为,保证驾校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维护驾校学员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驾校管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现代性的工作,直接关系着驾校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驾校培训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树立“成本-收益”意识,加强驾校成本管理,是加强驾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客观规律。
1引言
随着国家对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出现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了施工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工程项目的盈利水平越来越低,施工企业只有加强项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竞争力,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如何加强企业项目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施工中各个环节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流程操作,不断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控制施工成本,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才是关键途径。
2精细化管理概述
2.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一种企业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工程,是建立在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管理的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各级各管理部门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就是在管理中求精、做精、追求最佳、最优,“细”就是把管理做细,流程管细。
2.2精细化管理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趋势,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精细化就是最有效的办法,成本管理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2.2.1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成本管理意识过去传统的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低,大多数人员只管干活,不管成本,导致成本管理混乱,效率低。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成本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习惯,让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将成本管责任到岗位、责任人。
2.2.2精细化管理使成本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明确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制定了项目成本管理的详细实施办法和标准化旳业务流程,建立了管理职责责任矩阵图,明确了成本管理的必要工作事项,明确了部门的贵任,明确了成本管理过.程中各个事项的主责部门和辅责部门,明确了不同岗位的职责。
2.2.3精细化管理能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精细化管理是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方法、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健全项目管理体系,强化公司对项目的管控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的执行力,提高项目运行质量,提髙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髙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能够可持续化发展。
3精细化管理在成本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3.1对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强
尽管精细化管理对项目管理、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全力推进的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但是任然存在部分管理人员,职工在思想上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能够将思想统一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中去,没有从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的管理思维中转变过来,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能够适应,存在着对工作不严、不细、不实的漂浮作风,甚至存在抵触心理,认为精细化管理与施工现场的情况不切实际,影响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和执行质量。
3.2对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容学习不到位
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差,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对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学习不够。虽然公司进行了不少的教育培训,但是基层绝多数的执行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没有经过系统的、详细的培学习。没有熟悉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实施办法和业务流程,对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处于半知半解的状态,在执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到处碰订,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直接导致执行效率低。
3.3精细化成本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在推行半年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公司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工程项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和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精细化管理繁琐、管理人员成本管控意识淡薄,导致执行力度小。制定的制度、办法再好,执行效率低、质量差,再好的制度,执行力差或不执行就是形同虚设,导致精细化成本管理难以落实到位,无法很好的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
4精细化成本管理中的实施措施?
成本管理指在保证工程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将工程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在内。体现在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阶段,从项目投标、中标、施工准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都要进行相对性的成本管理工作。如何在成本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组织学习培训,提高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
首先,要以各种形式大力开展精细化管理大宣贯活动,促进精细化管理的开展,灌输成本管理全过程化、全员化的理念,要求在对精细化管理全体员工中入脑入心,确保各项制度、流程、内容全面掌握。其次,要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一对一培训”、“视频自学”等手段系统的、认真的学习《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精细化实施细则》和《工程管理手册》的内容,重点是培训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人员等业务骨干人员做重点培训,做到不留死角、全面覆盖。培养成本管理的细节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系统意识。
4.2细化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管理制度建设?
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进一步细化、完善成本合同管理、施工生产和安全质量管理等精细化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工作文本,建立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制定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的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工程项目绩效考核办法、项目管理奖罚办法等基础制度,保障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长期的实施。
4.3深化精细化管理的组织实施,提高执行力度?
影响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劳务分包模式与分包价格、材料采购价格与现场消耗、机械设备租赁单价与消耗、施工技术方案与资源配置、项目工期与进度安排、质量标准与施工控制水平、施工安全状况、大小临设置方案与标准、项目外部环境、项目资金支付情况、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与管理水平等,要将其作为成本管控重点。如何在精细化成本管理过程中提高执行力,提高执行效率,对精细化成本管理措施进行深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4.3.1做好成本预测,加强责任成本管理首先,在项目中标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工地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水文自然条件、征地拆迁情况、施工现场勘察、当地造价信息、当地劳务资源情地政策法规、交通运输费用、燃料、物资供应和运输方式、当地的工程况和价格信息、当原材料价格、施工用水电费用、施工机具设备的配置方案、大型设备租赁价格,需要使用商口混凝土的,需对商砼供应厂家进行考查比选、工程施工对当地居民、交通、既有设施的影响,生活习惯和民风民情。其次,进行施工的方案经济性比选。通过对图纸的审核,对主要的工程数量认真做好合同、图纸、现场实际的三量对比,编制临时工程设置方案,对重点及难点等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施工生产的指导性文件,施工组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施工成本的高低。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不同,投入也就不同,因此,优化施工方案是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编制施工方案时,要合理确定材料、机械、人工等因素,在保证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合理性比选,选择费用最少的施工方案。再次,做好责任成本的编制和分解依据调查内容和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业务流程和管理职能分工表,各部门要紧密配合。责任成本预算按单位工程编制,总价控制为:直接费+施工措施费+特殊施工措施费+大临及过渡费+安全生产费+风险包干费+项目间接费+税金。具体编制的内容按照公司责任成本编制办法进行。项目部根据公司下达的责任成本,横向分解到要素管理责任部门,纵向分解到核算单元、架子队和班组。
4.3.2施工过程成本控制①劳务费的管理首先,对劳务队伍的选择,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也可进行议标或竞争性谈判确定,选择信誉有保证、有施工经验和能力劳务分包方。单价采用公司劳务限价,对于特殊的超过限价的,先进行超限价审批,通过后按批准的单价执行。合同采用清单单价和实际完成工作量计算合同总价的方式,严禁外部劳务队伍进行二次分包和转包。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管理,对合同进行交底,工地负责人、领工员、必须熟悉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内容,分清双方责任与义务。按时进行劳务费用的结算。在每月29日前完成劳务费用结算,7日内完成审批手续。结算严禁超合同结算,严禁预验、超验。最后,严格控制零用工的使用和结算。严格执行公司零用工管理办法,零用工必须按照实际由领工员签认,工经部审核,项目经理审批。零用工只能签证合同外的工作项目,属于合同范围内的工作项目,不得出现零工。②材料费管理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左右,因此材料费便成为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必须加强材料在计划一采购一验收一保管一领料一使用一回收的各个环节中的控制。物资部门要严格按照物资管理流程进行物资控制,对大宗物资做到对合格的材料供应商以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在材料进场后,办理验收移交手续,确保材料检验合格;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妥善堆放保管,减少二次搬倒和损失浪费;建立材料管理台账,做和合同数量、计划数量、实际采购数量的对比分析。按核算单元进行限额发料管控,加快周转材料的周转次数,降低周转材料成本,按月对库存物资和工地材料进行盘点,按规定对废旧料进行回收和处置,并按核算单元进行盈亏分析。③机械费的管理项目部落实公司批准的机械设备配置方案,并将机械使用费归集到各核算单元,加强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实行单机核算,降低燃油费、电费和维修费,对于分包限价已含的机械费不得另行支付。严格控制零星租赁机械的使用和结算,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清退,严禁机械设备闲置。
4.3.3成本归集、核算与分析管理工程部每月统计实际完成的工程数量,工经部负责己完工程劳务分包结算,物机部门负责材料收支、机械费结算、运杂费结算及材料盘点,财务部提供其他直接费支出,综合办公室负责项目部间接费用支出。根据划分的核算单元按月对成本进行归集与核算,按月、季开展责任成本分析,主要分析实际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偏差情况。责任成本分析应及时确认收入,正确归集成本,真实反映项目成本状况。坚持实际产值?与实际成本“同步”原则,严格划清己完工程成本与未完工程成本的界限;坚持“六不放过”原则,S卩:工程数量超结不放过;分包单价超限不放过;机械费用超支不放过;单项物资超耗不放过;清单项目亏损不放过;单项管理费用亏损不放过。通过责任成本分析查找管理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并督导落实。
4.4加强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降低施工成本
质量、安全成本之间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只有保证安全、质量,才能防止事故发生产生的费用,减少返工引起的成本投入及后期的赶工增加成本。要确保安全、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在安全方面,以精细化管理办法为指导,建立安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监管网络体系,形成安全层层负责的安全机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公布、控制来防止事故的发生。强化要责任落实,通过项目稽查、定期检査、日常巡查、突击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及节假日检查、特殊检查等形式进行全过程安全检查,对安全隐患,不分大小,及时处理,严格执行奖罚规定和分级责任追宄。在质量方面,以精细化管理办法为指导,严把施工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关,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跟踪检査落实,杜绝偷工减料,消灭质量通病。在质量检查方面实行三检制度和首件制度,从严从细把好质量关。
4.5加大责任考核和奖罚力度,提高执行力?
在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对考核办法的进行细化,考核要以提高员工绩效为导向,考核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考核的结果与岗位绩效工资挂钩,以此提高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管理素质和能力,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要加大奖罚力度,“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以激励为动力,重奖之下也必然也能提高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
5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控制施工成本。在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原则。在项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化繁为简,专注细节,流程管理,控制细节,细节入手,培养习惯,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中,让精细化管理成为工作习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市场经济中,传统的成本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本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负责人一般关心研发部门与销售部门,这两个部门是能直接给企业代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负责人注重的就是经济效益,很多负责人忽略了财务部门,事实上,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财务部门通过资产评估,财务报告分析,让现有的资金流投入到最需要的部门,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是经过市场论证的。但现在很多企业资金流的走向都是根据企业负责人的意愿,有时候造成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严重时候能促使企业破产,因此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是关键的,其产生不利因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能充分体现出来,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这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因素。
1.目前财务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也会出现各类问题,对企业经济管理起到决定性作用,常见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工程预算和决算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企业工程预算和决算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传统的换算法则己经不能提供准确和真实的工程预算和决算,且其复杂重复的计算程序和工作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效率和进度。同时部分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缺乏相应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建设、施工、设计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和配合,这会引起工程项目不能进行全面统筹的规划建设,容易带来预算和结算项目的累加和重复运算。
1.2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健康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都有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由于我国中小型私人企业居多,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财务管理体系,都是企业负责人一个人说的算,但这种制度,在私人企业初期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企业不断扩大,这类财务管理体系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对员工的奖罚,尺度标准就不一,资金流在投资过程中,也是企业负责人一个人决定,长久下去,企业财务肯定会出现资金流短缺问题,没有正确的财务团队的支持,投资可能会出现失败问题,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正确发展之路,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报告,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1.3财务成本管理不全面。
企业成本费用包含营销费用、前期费用、土地成本、工程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其经营业务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所以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应当尽量做到全面性。如今部分企业在成本控制的诸多方面缺乏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如在财务费用的控制过程中,相关的项目费用没有及时确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企业资金花费盲目,流动资金时而宽松时而紧缩,没用提高对节省成本的重视,或在工程成本的控制方面严重忽视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仅仅在工程施工阶段加强成本管理,不同阶段间的成本管理不能够相互衔接,没有相应的全过程、全要素成本管理措施和方案。
1.4缺乏财务成本管理方法和意识。
现在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财务管理人员,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专业,缺乏财务成本管理方法和意识。中国私人企业特色,财务都是企业所有者自己定夺,即是所有者也是财务管理者双重角色。这就促使了财务成本管理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精神,管理意识不强,一切都是看老板决断,这种模式的发展,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灭顶之灾,企业要培养财务管理者,能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把握好资金流的走向。
2.改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并完善预算和决算体系。
在企业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包含企业工程的预算与决算,要建立科学的预算与决算体系,完善其工作流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工程科学的预算,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预算过高,招标等问题不好办,预算过低,促使工程无法正常完成,决算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只有建立并完善预算和决算的科学体系,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
2.2完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加强并完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是财务工作发展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标准,能全方位的为财务工作服务。完善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内部之间分工要明确,各个工种人员要互相配合,协调的完成各项工作,科学的,创造性的工作,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参谋作用。
2.3实现财务成本全方位管理。
企业要发展,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部门内部分工明确,要科学的,合理的分配工作,在方法、内容、对象上都实行全方位管理。在资金流分配问题上,要合理的分配资源,让资金能发挥正确作用,促使企业资金链能正常运转,为企业提高最大经济效益而努力,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相应贡献。
2.4拓展财务成本管理方法,提高财务成本管理意识。
财务成本管理方法应该多样化,根据企业工作项目不同,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方法科学的进行应对,采用科学的手段,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财务成本管理。要提高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水平,通过现有财务管理人员水平,就得定期的参加一些财务管理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让其科学的,创新的工作。总之,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很多企业忽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当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出现问题,会促使企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财务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流,资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正确合理的使用资金流,让企业资金链能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前言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离不开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提升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费用,实现精打细算;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财务损失;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果。本文就企业的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进行探讨。
一、建立起成本控制组织机构
必须要建立起成本控制组织机构,配备合适的人员,对相关岗位予以合理设置,成本控制组织机构成员应该包括各种层次的技术骨干,例如有丰富经验的现场操作人员(劳务作业层)、财务人员、技术人员、管理者、采购员等(中层)、总工、经理(决策层)。此外,企业管理层还应该经常更新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理念。第一,企业管理层必须要站在战略高度来重视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问题,树立起牢固的战略成本管理意识,努力提高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二,企业管理层必须要有效益驱动的成本观念,要将经济效益与成本控制相挂钩,成本控制力争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
二、积极推进定额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
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定额管理和成本核算,它们也是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约束机制、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的重要标尺。虽然各个企业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但在定额管理和成本核算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费用定额是为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服务的,是建立经济责任目标和内部财务控制的依据;而成本核算是强化经济责任、堵塞漏洞、反对浪费的主要手段。例如:在考核企业下属基础单位的费用支出时,首先要对该单位某一时期的费用总额,基于有关定额计算来进行确定,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责任指标;然后,要按季度或者按月份来对各个费用项目进行核算,编制出详细的成本支出分析表,找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成本等指标增减的原因,重点分析量化指标(如边际利润、边际成本、盈亏平衡点等)的变动关系,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实现这些阶段目标;同时,还要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来制定措施,寻找差距,持续改进。
三、规范企业内部财务基础核算方法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离不开对核算方法进行规范。财务基础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但是企业务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科学、适用的财务基础核算方法。同时,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多、金额较大,因此,务必还要将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做好,将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与企业独特特点相结合。另外,企业基层单位往往承担着较重的生产任务,财务基础数据所涉及到的内容广、项目多、数据繁琐,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必须要对各类财务基础数据表格予以规范,做到一针见血、言简意赅,这样使得表格能够易于填写,具有可操作性。
四、选择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
目前有着许多的成本控制方法,包括预算目标成本控制法、经验成本控制法、价值分析成本控制法、目标成本控制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方法。此外,要对所选择成本控制法的重点予以熟练掌握,例如,目标成本控制法中,首先要确立目标成本,然后分解目标成本,接着严格控制目标成本、及时进行成本核算,之后要准确进行成本分析,最后还要及时兑现成本考核。只有掌握了成本控制方法的关键,才能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
五、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
财务和业务一体化是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的最高层次,这也是目前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企业应该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或者自行开发一套适宜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软件,逐步实现企业经营全过程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的数据共享与集成统一,确保能够高效化、规范化管理企业财务资金。企业必须要以信息化作保障,以信息技术做支撑,在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中渗透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
六、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加强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务必要基于其自身特点,将成本控制的效用真正发挥出来,使施工企业能够实现有序、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项目管理作为企业及组织的一种管理方法,已经在实际的经济运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起到了越来越高效的成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必须依赖于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筑企业如何改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并对如何做好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引言
当今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形势下,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性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外企业对国内建筑市场的冲击逐渐加大,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功能乃至美观情况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给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现代建筑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手段,它以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针对项目建设的各个关键指标,采取一系列系统化的管理措施,确保各项指标圆满达成。时至今日,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工程质量、施工速度、安全状况、成本水平乃至社会影响都是建筑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所在。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上述指标完成的好坏密切相关,围绕工程项目管理,科学设置组织架构,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精品工程,是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对象。项目管理将建筑工程建设目标分解为工程质量、安全、工期进度和成本控制几个方面。针对每项指标采取系统化的管理,通过各个子目标顺利达成最终实现项目整体建设目标。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等各项管理工作互相影响、作用,在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各方面协调运转,其中,建筑企业项目质量管理一般采取ISO9002标准体系,对施工活动予以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控制,将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都纳入控制范围之内。根据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原则和要求,施工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机构,完善组织设置,按照PDCA循环工作法进行质量控制,常用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主动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和自我控制等。进度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又一主要方面。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工程项目能否如期完成。在施工单位和建筑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中,都有对工期的明确规定,如果施工单位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交工,会受到相应的经济制裁。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单位将工程进度管理列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建筑企业在开展项目进度管理工作时,首先要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评估和预测,明确会发生什么问题,对于进度又都有哪些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防范预案的编制,以减少异常情况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将工程施工过程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如期完工。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之中的事件要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采用PDCA循环控制方法予以实时监控,不断将当前实际情况和施工计划相对比,找出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一个是采取的整改措施要以将进程恢复到应有状态,实现原计划方案目标为目的,另一个是当受客观条件影响,原定计划不能继续实施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计划进行修改,然后再据此执行。整个过程就是执行计划、发现问题、修正计划三个步骤不断循环重复的过程。经过不断修正、执行,最终实现整体目标。建筑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能力的强弱。施工单位要全面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根据工程项目建设所需条件精确计算工程量,正确选择定额,科学编制工程预算,施工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工程预算和施工计划,严格控制各类施工要点,认真查找实际施工成本和计划成本间的差异及存在原因,完善成本分析,为后续施工的成本控制打下基础。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方法
2.1项目成本控制
经济利益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建筑企业通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所实现的经济效益,大体上就是施工合同价款和施工成本之间的差额。由此可以看到,施工成本越高,企业的收益就越低,为此,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成本,努力做到增收节支,项目成本控制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实施的。
(1)基本原则。实施项目成本控制要坚持成本最低、全面控制、动态控制和目标管理4项基本原则。
(2)具体措施。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高效的成本管理机构。实施项目经理制,围绕项目经济开展成本控制工作。二是要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体系,用规范的、全面的制度约束施工活动。细化目标责任。在科学设置组织、机构、人员、岗位,明确每一个人的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将工程成本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身上,从而提高施工队伍全员对项目成本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开展成本控制工作。三是要使用成本控制的正确方法,成本控制工作复杂、繁琐,影响因素众多,要理顺其中关系,协调各类资源,确保形成工作合力,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切实性必不可少。特别是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之间联系紧密,彼此之间影响显著,开展成本控制必须考虑对其它方面的影响,不能单纯追求成本而忽略其它方面,必须保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2项目质量管理
(1)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建筑企业要生存,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抓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社会声誉。工程质量安全有保证,施工企业的社会声誉就好,就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赢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大的发展。
(2)当前建筑行业普遍实行项目经理制。一个好的项目经理是项目顺利实施,质量达标,如期竣工的基础保证。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经理人选问题,选择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懂技术、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项目经理的人选。
3结束语
可以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通过卓越的项目管理,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各方面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知名度不断增加,这些对于企业开拓市场空间,获得更多潜在客户的关注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娄涛.在项目管理中如何有效地控制进度和质量[J].山西建筑,2009(9).
[2]陈桃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成本控制[J].陕西建筑,2009,1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知识与技术在企业的生产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研发经费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支出,然而与之相应的研发经费管理模式却没有达到足够的管理水平,在经费投放、资源利用率、研发效益方面存在着很多亟待改善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研发项目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笔者通过对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研发经费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模式,对实现研发经费的高效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模式
(一)管理模式概述
项目管理是在二战结束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与工具对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风险、采购等各个环节进行集成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的预期需求和目标。项目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目的性、集成性和创新性,常用的管理技术有关键性途径方法、计划评审技术等。预算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企业资金、人力、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依据,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预测和规划,并在经营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与考评,及时改善与调整不足之处,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模式
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能有效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必定能发挥出更大的整合作用。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和信息实时共享性,为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从而实现了项目计划、预算、分解、执行及控制等各个阶段管理内容的有机结合。
二、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在企业研发经费管理中的运用
(一)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与预算资源
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研发项目作为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经营活动自然也需要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工作,这要求企业研发部门对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具备较强的市场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制定研发活动的方向、投入、消耗等具体内容和工作计划。在这个环节中,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研发项目计划需要根据管理需求和相关规定进行上报,由研发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和逐一把关。例如,企业管理层下达研发项目计划任务后,业务需求部门要向研发部门上报研发需求计划,研发部门要及时反馈研发需求计划,确保研发项目的需求计划经过严格审查,符合并适应研发任务的目标和需求。企业要成立规范的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研发部门上报的研发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的审核工作,对研发计划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研发计划的投资与产出是否高效合理、研发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研发成果是否促进企业的技术提升和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与探讨,确保研发计划的实用价值。企业管理层对研发计划进行宏观上的审核,主要针对研发计划中难以确定的事项、研发计划的方向与企业发展战略是否匹配、研发计划资源配置与消耗是否合理、研发成果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等等。
(二)选择分解项目的实施团队
研发项目的实施计划和资源预算经过层层审核最终确定后,就需要为分解项目选择合适的实施团队了,优秀的实施团队才能更好地保证研发项目的实施效果,实现研发计划向研发成果的成功转换。大多企业的研发计划都是为了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已有产品的升级以及生产技术的革新,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和专业要求,因此,一般都是依托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进行的,主要的产生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由研发项目申报人员进行项目实施。这种团队产生方式是在项目申报阶段就已经形成的,节省了团队组建的时间,此外,这种自发产生的实施团队在申报阶段已经有了足够的磨合和默契,对研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相关的实施工作也比较熟悉,有利于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这样的实施团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实施人员容易局限在申报阶段的认识和研究范围内,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也容易出现部分人员浑水摸鱼、研究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第二,以内部竞标的方式组建实施团队。这样产生方式与自发式产生截然不同,它通过内部竞标的方式产生研发项目实施的总负责人,然后由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的实施团队。这个产生过程与项目申报团队相脱离,有效地引入了竞争机制,选择出了一批积极负责、有思想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的团队更具开拓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在研发项目实施中取得新的突破。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项目实施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成员间的磨合,而且团队成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项目进行熟悉,这些都会对项目的整体实施进展造成影响。第三,结合以上两种方式。由于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因此通过将其进行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形成兼具两者优势、更符合企业实际的实施团队组建方式。同时,在团队的组建中充分考虑研发项目不同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团队成员。
(三)建立项目分解结构并下达预算
研发项目分解结构的创建和预算的下达对研发项目的具体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项目实施前的重要工作,可以合理有效地实现研发经费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为研发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创建研发项目分解结构需要立足于整体项目进行考虑,必须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时间进度、研究内容重点等因素完成具体项目结构分解,然后由企业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具体操作与下达。项目预算的分解下达方式则比较灵活,既可以自上而下进行层层分解,也可以自下而上将分解预算汇总,无论哪种方法其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都必须控制在企业研发项目的总预算范围内,且必须严格按照分解项目的重要性控制分解预算。
(四)预算实施与后期管理
以上提到的项目准备工作和项目结构分解及预算分解的下达可以同步进行,当这些工作完成后,研发项目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了。实施阶段的预算管理需要将具体的成本根据之前建立好的分解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与管理,针对研究内容及市场动态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结合预算超支和预算调减的具体情况,对总体预算和结构预算的调整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流程进行,在确保研发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五)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研发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实施负责人员需要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提交给研发管理人员,由研发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处理,同时将相关资料归档并关闭研发项目,这样研发项目的结题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当研发项目结题以后,企业应该组建专家鉴定团队对研发成果及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审核与鉴定,真正意义上完成研发项目的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完善,从而得到清晰明确、全面客观的评价资料。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谋求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如今,研发经费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支出,然而研发经费管理模式在经费投放、资源利用率、研发效益方面存在着很多亟待改善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研发项目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研发经费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模式,对实现研发经费的高效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项目管理日益被普遍运用于公司运作的今天,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保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项目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从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效果出发,在本中心原有制度基础上,吸取众多外部协作单位原有成功的管理经验,把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目标要求,统一到相应的管理标准之中,用《项目建设管理规定》来规范和管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摒弃原来各个单位按自行的管理方式、管理习惯、各行其是的做法。现行的管理标准较好地实现了要素完善、管理要求明确,标准实施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的总体要求,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
1.细化决策管理
在《项目建设管理规定》中特别重视项目初始阶段。该规定在项目决策与项目立项这两项关键工作程序中作出的各项细化要求。如,在项目提出与决策阶段,强调按本中心的理事会章程规定实施决策管理,实行理事会决策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中心主任负责制等基本规定与要求,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进行决策。在项目立项阶段,应在中心内部对需建设的总体策划和先期设计方案作评审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这避免了以往项目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作太多的修改、变动、调整,以致造成不必要的返工、浪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2.明确各个参与部门职责
对本中心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专业所(室),按照分工承担的相应职责、权限和工作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对同一项工作有多个部门和专业所(室)参与时,将主办、协办和衔接接口等等方面相应的职责与要求,作了明确规定,避免了管理缺失、出现盲区或出现重复、矛盾和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3.项目各阶段的制度细化
对相应的原有项目建设制度中较多条款与规定,提出了补充完善、优化简化、改善可操作性等等要求,从而使标准与原制度相比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鉴于项目建设中经常会碰到的因主客观条件和情况的变化(例如原材料或某品牌设备采购遇到困难,影响项目的质量与进度)而出现施工现场采取必要的变更等情况,《项目施工现场变更实施细则》作为《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避免了因情况变化导致施工现场出现管理失控、计划混乱等情况。如项目结束后验收及向专业所(室)交接,原来条款不够完善,规定不够明确细致,现在增加了《项目内部交接验收实施细则》,做到了验收要求具体、明确,分工细致。交接环节更是从专业所(室)接手后能立即投入新项目的操作运行出发,既规定了非常实在的工作流程,也对主要配套设施的交接提出了一项项具体要求与记录,避免了遗漏各种缺陷、追责困难、整改难以落实等烂尾现象的发生。
4.建立后评估制度
对项目建设完成后的后评估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对实施的每一个建设项目作出科学的评估评定,为以后项目获取更多的经验与教训,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本中心今后投入的每一个项目比以前有进步有飞跃,为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条件。
二、成果
《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出台以后,较好地解决了各专业所(室)参与项目建设工作存在时间滞后、参与深度与力度不到位的问题,实施动态的跟踪控制,确保了项目的保质按时完成,也为项目完成交接后,新检测(试验)能力投入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理顺了项目管理各个方面的管理关系,建立了清晰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层次,不仅明确了项目经理(负责人)的总职责、权限,也对各职能部门作出了职能分工,对参与项目的所有技术、管理人员应承担的工作、互相衔接接口都有清晰的说明,克服了管理缺失、盲区与漏洞。调动了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工作效率,整个团队工作心情舒畅。提高了先期总体策划和计划进度的严谨性与合理性。由于加强了对此的评审审查,即加强了对各合作单位先期上报资料、数据的审查,并对本中心综合协调后形成的总体策划和计划进度进行了评审审查,通过后才能实施,故减少了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变更、返工等情况,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执行力,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性。项目管理标准化统一了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目标要求,增强了全员职工的管理意识、标准意识,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对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原来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建设的工作进度需要延迟的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现在绝大部分项目能保质按时完成,对本中心检测(试验)能力的快速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提高了本中心在汽车检测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今后,本中心还将在部门和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从比较基础的制度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过渡,为进一步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促进本中心为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正确运用
1.做到尊重与理解。
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的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直接关系到其对企业所具有的忠诚度的高低。每个人都具有差异性,项目管理者应该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同事以及下属的这种差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激励机制,否则员工将难以接受所谓的激励。任何一个项目,决策人员虽然具有相应的决策权利,但是很多实际问题都是一线员工更加了解,尤其是一线技术员工,所以项目管理者必须广泛的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以及建议,求同存异,以便克服自我见识的局限。同时,也能够给予更多的优秀员工发挥实力的机会,使其主人翁意识更加的浓厚,最为关键的是能够提高整个项目的团队的凝聚力,使得整个项目团队更具核心竞争力。
2.注重分配机制的构建。
良好分配机制的构建既能够反映出员工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员工的上升空间。工资作为员工最基本的劳动所得,主要是为了维护员工的日常生活,却难以满足员工进行更高生活的追求,所以分配机制的构建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如何在项目管理中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一直以来都是重点讨论的话题。分配过高,则整个项目成本就会加大,利益率也就会相应的降低,但是如果员工的报酬不足,又无法充分的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所以项目管理者务必要论功行赏,按劳分配,以此起到激励的效果。在管理中,项目管理者如果将人才与普通的员工放在一个分配等级上,势必会引起人才的不满,同时也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所以项目管理者要时刻的学习,努力将分配机制建立得越加完善。
3.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机会,肯定员工所做出的成绩。
优秀的人才往往关注的并不是资金待遇,而是工作机会,项目管理者应该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这样优秀员工会得到成就感以及满足感,也就愿意继续留下来完成项目。作为普通的项目员工,虽然在能力上可能与优秀的人才无法相比,但是却不能因此抹杀其为项目所做出的努力,所以项目管理者在给予优秀员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需要肯定普通员工的成绩,这样员工才具有归属感,继续为项目的完成为努力。
4.以真心换真情。
项目管理者与员工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人格上却是平等的,所以管理者在对待员工时,切忌趾高气昂,要用真心换取员工的真情。管理者要与员工时常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这样员工在工作中才会感到舒心。基于此,学会情感交流沟通是项目管理者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正如上述所说,管理者与员工人格上是平等的,管理者虽然对项目具有决策权,但是在进行人际交流沟通时,这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自觉行为,而管理者如果将这种自觉行为看作是施舍,有些情况下,只是为了达到某项目的,而不得不这样做,这只会使以情激励的方式变得虚伪,毫无情可言。项目管理者以情激励的方式,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过程,而并不是只有事情到来之时,才会去做,员工有困难时,能够真诚的帮助其解决,只有如此,当管理者遇到困难时,员工才会义不容辞的去帮助管理者渡过难关。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有很多项目管理者并不懂得何为以情激励,经常是“以钱买情”或者是以权谋私,这种错误的理解方式,既不能激励员工,还会影响员工的团结,项目管理中极其容易出现“派系”纷争,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进展。因此,项目管理者势必要真正的做出表率,真正的从情这个角度来管理各个员工,充分的发挥以情激励的作用。
5.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应该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因为项目的成败,不仅事关项目管理者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所以参与项目的员工的利益,所以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务必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此基础以上,管理者要向员工讲清厉害关系,因为员工具有知情权,不能在员工毫无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风险性极高的项目投资。这实际上,这也是对员工的一种尊重,否则如果投资失败,员工将很难再相信管理者,也就不可能再于其共同完成其他的项目。
二、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中需要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是一种长效机制,其重点体现的是激励。为了能够使激励机制公平、合理和有效,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进行分配,在物质奖励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精神奖励,而对于优秀人才则需要给予更多富有挑战性工作的奖励。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推动力,投资具有先导作用,并能带动经济增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投资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1、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原则
(1)投资管理工作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清洁、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性和强制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对能源产业节能降耗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力行业排放指标的标准越来越严格。
(2)投资管理工作必须符合业主的发展方向。大型火电项目一般都由国企承担。按照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要坚持做强做优主业,严把投资方向关,严控在效益差的区域投资,严控非核心业务的投资。电源产业是发电集团的核心业务,应不断提升主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投资必须符合企业投资能力。资金链风险可能从两个方面造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另一个是国家货币政策。一旦国家货币政策紧缩,银行压缩信贷规模,企业的资金就无法流转,建设项目就要停止,生产经营就不能保障,企业经营发展就难以为继。
2、大型火电项目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1)投资战略和规划。包括发展战略和投资规划的编制、滚动调整及其实施评价。
(2)投资项目管理。包括项目机会研究、立项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后评价以及监督考核等投资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3)投资计划和统计。包括年度投资计划的编制和调整,季度投资计划的编制,投资计划执行以及投资分析。
二、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几个主要阶段及目标任务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
该阶段对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影响。有关资料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的可能性只有10%。前期工作中,项目法人要深入细致地搞好调查研究,抓住影响项目造价的主要外部因素;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比较多个厂址建设方案,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设计阶段
项目一经决定,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控制造价的关键。一般情况下,设计费只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2%左右,但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却高达70%以上。初步设计决定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设计概算,确定投资的最高限额。项目管理者通过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评估选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
3、招投标阶段
该阶段是工程投资管理的重点环节,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通过招投标,将形成若干重要文件和重要资料,如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投标书以及施工合同等,是影响投资管理控制的直接因素。施工招标是招投标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竞争机制,可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造价、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施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好地实现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等综合管理目标。
4、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的关键阶段,是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对工程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程质量管理。若施工质量未得到有效控制,轻则返工返修,重则无法正常投产或报废,因此,要将质量管控置于所有目标的前列。二是工程进度管理。项目工期延误越长,形成的费用支出就越多,因此,改善项目进度管理是控制工程投资的重要措施。三是工程变更管理。工程变更对项目进度及投资造价会产生直接影响。频繁变更会打乱正常的施工程序,造成诸多的返工和浪费,形成人工与设备材料的损失,是项目投资管理中需严加控制的负面因素,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5、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是指在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并经验合格后,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依据承发包合同条款的约定或通用计价规则的规定,据实计算施工中的实际工作量(含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并编制形成经济文件,以确认该项工程最终实际投资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过程。竣工结算的原则和方式以合同约定为准,项目法人可聘请专业造价咨询公司协助完成此项工作。竣工结算阶段最重要的内容是确定工作量、调整人工和材料价差、处理合同纠纷,这三方面工作对合理确定工程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后评价阶段
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与控制工程投资有关的工作,就是项目后评价。通过对工程建设从立项到竣工的全部环节的分析,总结在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出引起各阶段工程投资失控的原因,制定和修改管理措施,进一步改进项目法人的管理水平并形成制度化的良好规范,促进项目投资控制工作形成闭环、螺旋上升。
三、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控模式和程序
1、大型火电项目投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大型发电集团投资管理模式大多是三级管理,即实行集团总部、省级实体二级公司、发电厂(项目公司)三级单位的管理模式。投资实行集中管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集中管控指集团公司通过战略、规划、计划以及投资项目审批(备案)、后评价对所有投资项目进行管控和统筹;分类管理指不同类别的投资项目执行不同的管理规定;分级负责是指集团公司本部负责战略管理、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二级单位负责投资的组织实施和经营管理。集团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办公会是集团公司投资决策机构,对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投资项目进行决策。集团公司设立的计划与投资管理委员会(简称计投委会)是集团公司常设的投资议事机构,对投资决策机构负责。计投委会通常设在计划部门。集团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分、子公司)是投资实施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履行职责有:依据公司治理情况,相应建立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投资决策制度;编制、上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经批准后的战略规划;编制、上报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建议,执行集团公司下达的投资计划;及时、准确完成例行或临时性投资统计数据、信息的上报与公布;开展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
2、大型火电项目投资管理和计划管控程序
大型发电集团公司投资项目实行立项、审批、开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五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投资实行分级负责。集团公司负责战略管理、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二级单位负责投资的组织实施和经营管理,三级单位负责组织工程开工和建设。二级单位根据集团公司立项批复,组织编制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核准(备案)所需的环评、稳评、能评、水资源、土地、接入等专项研究报告。投资决策请示经投资决策机构批准,二级单位根据批复意见,开展组建项目公司等工作。项目公司组织工程开工、建设。二级单位提出年度投资计划建议上报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审核二级单位年度投资计划,根据集团公司年度投资能力和实际需要经综合平衡后研究提出集团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建议,年度投资计划建议经集团公司批准后由计划部门下达集团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和季度投资计划。根据项目现场进度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集团公司经营情况,年度内对投资计划进行局部调整。每年底,二级单位组织三级单位开展项目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投资完成情况分析,审核后向集团公司报送分析报告和投资项目统计年报。
四、完善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措施及实例分析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计划类管理制度是根本
结合项目公司实际情况,健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目前汉川公司已形成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基建管理制度”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其中,计划类管理制度共九项,分别是:招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付款管理制度、工程竣工结算管理制度、工程技经管理制度、零星工程管理制度、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工程造价分析及控制管理制度。汉川公司严格执行招标管理制度,严格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首家推行单位,标书编制得到国电集团肯定并在内部推广;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每份合同均严格履行谈判、审核会签程序,并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价款支付、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和另行委托手续。同时,依据《火力发电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做好项目划分、费用归口管理。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原则,审核建安工程施工产值。做好合同台账、价款支付台账、建安工程产值报表等基础数据统计工作。
2、充分发挥基建工程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
在项目公司、各施工单位和设计院全面推行基建MIS和P3工程项目管理。根据里程碑计划,编制完成了二级网络进度计划;三、四级进度计划(标段控制计划和施工作业计划);分标段把整个项目施工作业进行层层分解;加载各类资源;建立反映项目实际安排的逻辑网络;标明关键路径;并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线,关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的所有条件(施工图交付、设备到货、和其它标段接口等)。实现了对工程安全、质量、造价、工期“四控制”的动态管理。基建MIS和办公自动化相结合,合理设置审批环节,精简工作流程。强化执行,明确责任,加快公文和各类审批单等文件的流转速度,促进基建工作高效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计划口与财务口之间项目划分和费用归口的统一。
3、加强与各部门、各专业分工协作
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编制,文字材料和数据的收集、录入、统计、核对,涉及到的部门较多,专业较多。前期项目进展情况需联系综合部;里程碑计划、各级进度计划、工程形象进度需联系工程部和关注工程现场;主辅设备到货、甲供乙供材料、备品备件入库等情况需联系物资部门;资金支付需要走财务信息系统,资金到位、建贷利息和部分其它类费用需联系财务部;工程产值的确定需要工程部、监理、造价咨询几个专业审核,结算时还要通过工程审计单位审定。团结协作和密切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工程管理制度,与领导、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团结共事,才能减少工作中的“内耗”,实现管理体系整体功能的优化。
4、持续开展设计优化
建设期内,加强同设计院的沟通,在确保设计图纸按计划交付的前提下,督促设计院做好设计优化工作,加大施工图纸会审力度,力争将设计问题解决在图纸交付承包商之前,严格控制并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经过优化设计,汉川某厂5#机组概算投资比初步设计节约5.27亿元,降低年运行费用约3460万元。
5、推行造价控制管理模式
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确定单价、施工图控制工程数量的造价管理模式。施工过程中与造价咨询公司同步核对工程量,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的变化。施工过程中清单漏项和工程量调整部分在合同中都有相关条款严格界定,必须按制度执行。虽然开工以来,物价及人工工资发生了较大涨幅,但由于各项工作做得较细,各主标段的预计结算造价均可控制在造价目标及合同价内;没有发生重大工程造价的变更或设计修改。汉川某厂2×1000MW工程批准概算静态投资705127万元,动态总投资735715万元,上级部门下达的造价控制目标动态投资为669888万元。目前估算各标段结算情况,工程造价约为659203万元,比批准概算减少76512万元,降低10.39%;比造价目标减少10685万元,降低1.59%。第一台机组工程批准概算动态总投资427912万元,目前估算各标段结算情况,工程造价约为392341万元,比批准概算减少35571万元,比造价目标减少10685万元。
6、科学编制投资计划
投资计划的编制按照概算表二深度(有合同的则按合同价)从紧从严编制,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标段。原则上保证重点标段施工进度的资金要求。同时在合同条款中约定合理的起扣点及扣回比例,及时全额扣回预付款,减少资金占用。
7、努力降低财务费用
通过合理调配资金、减少资金的滞帐时间;通过与多个银行谈判、多方竞争,使用长短贷结合及减少提前付款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利息支出,最大限度地实施承兑汇票,进一步消减建贷利息支出。
五、结语
投资管理在大型火电项目建设中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的、具有前瞻性的投资管理体系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顺利达到投资目标的必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要确立正确的投资管理理念,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密切跟踪项目投资进展,及时修订投资计划,确保投资目标实现,为项目投产、效益“双达标”奠定良好基础。
1.影响矿山项目投资主要因素
矿山工程施工受地点和矿体所处位置特殊、复杂多变、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的特征和不可预测性较大等特点,导致矿山工程造价构成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素复杂。露天矿山工程主要包括露天爆破、采装运输、选矿、尾矿、总图及公用设施等;地下矿山工程主要包括井巷开拓、供水排水、排泥、通风、提升运输、井下充填、砌筑工井下安装等。井下矿山施工及生产过程中冒顶、坍塌、透水等发生。(2)施工位置固定性。由于矿体位置的固定,矿山工程项目选址会受到约束,由于通常地处山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地形地势复杂,矿床地质情况多变。随着生产不断开展,设备和人员转移和位置变化。(3)施工难度大。深部的围岩压力、变形、岩爆等,施工难度特别大且复杂多变。因此,矿山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特殊性和复杂性极大。
2.有色矿山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国内矿山企业工程项目投资造价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投资造价控制“重进度轻造价”
长时间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矿山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赶进度,为了争工期,省时间,快投产,为控制投资埋下隐患。为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投资翻番等现象。
2.2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缺乏先进性和竞争性
国内的矿山工程领域采用的计价模式主要是定额计价模式。从工作方法上来看,从业人员根据施工图,计算出工程量,套用定额,求得直接费,再根据直接费套用取费费率进行计算,调整价差后,得出造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定额计价模式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时候不利于政府和企业职能的转变,不利于充分进行市场竞争和利于企业发展。
2.3专业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偏远山区人才缺口大。矿山企业尤为突出,由于地处偏远地区,面临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国内矿山生产企业中拥有工程造价师资格的专业人才太少。很多时候项目人才缺乏,满足不了生产企业建设项目的需要。有很多的矿山企业项目管理部门或者工程管理部门,工作内容依然是落后的,有些人员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发挥。很多报价和招投标工作都粗狂式进行,或者行政干预大。
2.4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相关法律不健全
国内有关工程造价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内许多领域法律法规体制都存在着很多缺陷,矿建行业亦是如此,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工程造价受地域、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等,很多法律法规的完善不够到位和不够健全。因此,加强和完善建筑行业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当务之急。
2.5费用全过程综合管理和控制意识薄弱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全过程造价费用控制相对薄弱。大多数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重点放在施工进度款审核、变更和结算中,但对项目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足。建设单位往往从自身意愿出发,对投资控制偏紧,容易造成估算不足。设计单位容易因为设计保守,容易导致造价偏高。监理单位往往专注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由于一些原因,很难介入项目造价和费用管理。现场的专业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往往偏重于对施工过程质量、进度比较重视,但对造价顾及得较少,尤其涉及变更、签证时,不能有机的把施工质量、进度、工程造价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起来考虑。
3.矿业企业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对策
笔者就矿山工程建设中,如何更好的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体如下。
3.1准确编制项目标底
制定科学和完善的招标文件。标的编制人员要持证上岗,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相关参与专业,如矿建工程、井下安装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等专业编制标书人员积极配合、相互沟通,避免发生脱节和疏漏。标底预算编制人员要认真熟悉图纸,积极参加招标答疑会。为了,让施工单位更加公正公平地编标、参与投标,防止施工和决算过程中,发生扯皮等现象。.做好招标文件编制,科学坚持严格的评标制度及评标程序。
3.2做好甲供设备(材料)管理
做好甲供材料和设备管理是关键。科学合理组织采购,建设单位工程部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共同参与,坚持科学采购原则,力求质优价廉的原则。大型的设备订货通过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在签订的合同中要明确质量等级、参数性能指标等要求和双方责任义务的约定等。科学约定和要求设备材料进场后货物验收、接货确认、签字等环节上的工作要求。
3.3严格管理设计变更签证
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签证审批程序。严禁擅自提高建设标准,修改设计文件。需要发生设计变更之时,需要召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四家参加会议,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论证,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文字纪要。加强对设计变更工程量及内容的审核监督。
3.4做好项目合同约定落实和竣工决算
认真履行施工合同有关要求、做好制度执行和落实。竣工决算审计是费用控制最后一道关口,是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防治违法违纪的重要手段;使工程建设投资造价达到最佳的经济性、合理性。审计人员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从严把关。
4.结语
矿山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是一项业务复杂性高和技术性强的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矿山工程投资和费用控制,既能达到节约项目工程投资、缩短项目工期的目的,又能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摘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